水产养殖如何更“绿色”?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5 15:26:23 来源:医鉴网
清晨的江苏南通,如东县丰利镇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里,养殖户王师傅正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测量池水溶氧量。屏幕上的数字显示“6.8mg/L”——这个数值比三年前他随意排放尾水时的数据提升了近一倍。这个变化,正是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的缩影。当传统养殖模式面临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,一场以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这片水域。
一、生态重构:从“污染源”到“净水器”的蜕变
传统池塘养殖中,残饵与排泄物积累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曾是行业顽疾。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“四池三坝”生态净化系统,通过物理沉淀、生物过滤、植物吸附三重净化,使养殖尾水总磷含量从1.2mg/L降至0.3mg/L以下。在山东寿光的鱼菜共生示范基地,养鱼尾水经超微过滤后,直接灌溉无土栽培的生菜,构建起“养鱼不换水、种菜不施肥”的循环系统,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%。
这种生态重构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,更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。浙江“美丽渔场”建设推行“全域治尾水、全面优饲料、全量减用药”三全模式,将养殖户纳入生态补偿机制——达标排放可获得每亩200元的补贴,超标排放则面临限产整改。这种“胡萝卜+大棒”的政策组合,推动全省养殖尾水达标率从2020年的65%跃升至2024年的92%。
二、技术赋能:智能化重塑产业基因
在广西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基地,直径8米的圆形养殖池内,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、pH值、氨氮浓度等12项指标。当溶氧量低于4mg/L时,系统自动启动增氧机;当亚硝酸盐超标时,纳米曝气装置立即启动分解。这种“数字渔场”模式使单位水体产量达到传统池塘的20倍,而用水量仅为传统模式的1/50。
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种业领域。广东恒兴种业培育的“邦侬”虾苗,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抗病性,成活率较普通虾苗提升40%。在海南三亚,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功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养殖,突破了热带洄游性鱼类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。这些突破不仅减少了对野生种群的依赖,更构建起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的现代种业体系。
三、模式创新:多维空间的价值重构
当传统养殖空间趋近饱和,创新者开始向三维空间要效益。内蒙古盐碱地推广的“菜棚鱼共作”模式,在蔬菜大棚内构建立体养殖系统:上层种植番茄,中层养殖鲈鱼,下层培养螺蛳。这种生物链设计使每亩收益突破5万元,是单种蔬菜的3倍。在山东烟台,深远海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”搭载26个养殖舱,年产量相当于20个传统网箱,且通过智能投喂系统将饲料利用率提升至95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融合带来的价值倍增。江苏如皋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,通过“一稻三虾”模式(一季水稻+三茬小龙虾),使每亩收益从单纯种稻的1200元提升至6500元。这种“以渔促稻、稳粮增效”的模式,已在长江流域推广320万亩,形成“千斤粮万元钱”的现代农业范式。
四、制度保障:构建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
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为转型提供了根本保障。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“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、产品优质、产地优美”的目标。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行的“五大行动”(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、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、水产养殖用药减量、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、水产种业质量提升),已培育1614个骨干场户,示范面积达960万亩。
在监管层面,生态环境部建立的“五级测报体系”覆盖5000余个监测点,每月发布疾病预警信息。市场监管总局推行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,使无规定疫病苗种场达到19家,从源头控制病原扩散。这些制度创新,正在重塑行业的生态伦理——在浙江湖州,养殖户自发成立的“绿色养殖合作社”,通过共享尾水处理设备、统一采购环保饲料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五、未来图景:蓝色粮仓的可持续密码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中国水产养殖业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。从山东的深远海养殖工船到内蒙古的盐碱地鱼菜共生,从广东的基因编辑虾苗到江苏的稻虾综合种养,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正在重构产业生态。但挑战依然存在:中小养殖户的技术采纳率不足60%,环保设施运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仍达15%,部分地区仍存在偷排尾水现象。
未来的突破口在于数字化与生态化的深度融合。通过构建“天空地海”一体化监测网络,实现养殖环境的动态感知;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提升消费者信任度;通过碳交易市场将养殖尾水净化产生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。当每一尾鱼都承载着生态价值,每一滴水都蕴含着科技力量,中国水产养殖业必将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