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发现、早干预:痴呆筛查为何要趁早?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痴呆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精神病科 > 精神科 > 痴呆 >> 正文

早发现、早干预:痴呆筛查为何要趁早?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8 17:16:24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趁早 干预 痴呆

“等真的糊涂了再说吧”—— 这是许多人面对家人记忆衰退时的侥幸心理。然而,当痴呆患者出现明显的生活能力下降时,大脑中负责认知功能的神经细胞可能已损失过半,此时再进行干预,效果往往事倍功半。痴呆的防治,正应了那句老话:“上医治未病”。尽早进行筛查,在症状轻微时捕捉疾病信号,不仅能为治疗争取时间,更能显著改善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。​
痴呆的 “沉默进展期”:症状出现前的 “时间窗口”​
痴呆并非突然发生,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“临床前阶段”。以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,从大脑出现病理改变(如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)到出现明显的记忆衰退,可能间隔 10-20 年。在这期间,患者的日常生活看似正常,但大脑内部的神经损伤正在悄然累积。​
这个 “沉默进展期” 恰恰是干预的黄金时段。研究显示,当患者处于轻度认知障碍阶段(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)时,通过药物、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,可使约 30% 的人病情进展放缓,部分人甚至能恢复到正常认知水平。而当疾病发展到中重度痴呆,神经细胞的损伤已不可逆转,治疗只能勉强维持现有功能,无法阻止衰退。​
遗憾的是,我国痴呆患者的就诊率极低。调查显示,轻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不足 20%,许多家庭要等到患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才寻求医疗帮助,此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​
早筛查的 “连锁收益”:从病情控制到家庭减负​
尽早筛查并确诊痴呆,能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,其价值远超 “早吃药” 本身。​
对患者而言,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保留生活自理能力。他们能在更长时间内独立完成吃饭、穿衣、洗漱等日常事务,甚至继续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,这对维持尊严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。研究表明,在轻度阶段开始治疗的患者,平均能比晚期开始治疗者多保持 2-3 年的自主生活能力。​
对家庭而言,早发现可避免 “被动应对” 的混乱。确诊后,家人能提前学习照护知识,调整家庭环境(如安装扶手、减少障碍物),规划未来的照护安排(如是否需要请护工、选择何种养老模式)。这种 “有准备的照护” 能显著降低家属的心理压力,减少因突发状况(如患者走失、意外跌倒)带来的危机。​
从社会角度看,早筛查能大幅降低医疗成本。轻度痴呆患者每年的医疗支出约为中重度患者的 1/3,而通过早期干预延缓病情进展,可减少未来对长期护理、住院治疗的需求。据测算,若能使痴呆发病时间推迟 5 年,我国每年可减少近千亿元的社会负担。​
哪些人需要尽早筛查?警惕 “高风险信号”​
痴呆筛查并非所有人都需要 “一刀切”,但存在以下情况的人群,应主动进行认知评估:​
年龄因素:65 岁以上人群建议每 1-2 年进行一次筛查;有家族史者(直系亲属中有痴呆患者)可提前至 50 岁开始筛查。​
认知异常信号: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:经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(如刚说过的话、约定的事情);完成熟悉的任务变得困难(如做饭忘记步骤、找不到常去的地方);语言表达出现障碍(如找不到合适的词、说话逻辑混乱);对时间、地点感到迷茫(如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、在熟悉的小区迷路)。​
基础疾病人群: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中风、抑郁症等疾病的人,痴呆风险显著升高,应定期筛查认知功能。​
生活方式高危者:长期吸烟、大量饮酒、缺乏运动、肥胖的人群,也属于筛查重点对象。​
需要强调的是,出现上述信号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痴呆,许多因素(如睡眠不足、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异常)都可能导致暂时性认知下降。筛查的目的是通过专业评估区分 “正常衰老” 与 “病理性衰退”,避免漏诊或过度焦虑。​
筛查怎么做?从简单量表到专业检查​
痴呆筛查是一个 “阶梯式” 过程,从简单到复杂,可根据情况逐步深入。​
初级筛查:可通过简短的认知量表在家初步评估,如 MMSE(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)、MoCA(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)。这些量表包含记忆、计算、语言、空间定向等项目,普通人通过指导即可操作,耗时仅 5-10 分钟。若得分低于正常范围,需进一步就医。​
专业评估:神经内科或老年医学科医生会进行更详细的检查,包括:全面的认知功能测试(评估记忆、执行功能、语言等多个维度);血液检查(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、维生素 B12 缺乏等可逆转的认知下降原因);脑部影像学检查(如头颅 MRI,观察是否有脑萎缩、脑血管病变等)。​
特殊检查:对疑似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,可能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或 PET 显像,检测 β 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水平,明确病理类型。这些检查虽有一定创伤或费用较高,但能提高诊断准确性,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。​
值得注意的是,筛查结果正常并不意味着 “一劳永逸”。认知功能会随时间变化,高风险人群应定期复查,动态监测认知状态的变化。​
打破 “筛查误区”:早发现不是 “宣判死刑”​
许多人抗拒筛查,源于对痴呆的恐惧 ——“查出来又治不好,不如不知道”。这种想法恰恰忽略了早发现的核心价值:即使无法根治,也能通过干预改善生活质量。​
事实上,现代医学已能为早期痴呆患者提供多种支持:药物可延缓认知衰退速度;认知训练(如记忆游戏、逻辑推理练习)能强化剩余的神经功能;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情绪波动。这些措施共同作用,能让患者在更长时间内保持 “有质量的生活”。​
还有人担心 “被贴上标签”,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。实际上,早期筛查和干预能让患者在认知功能较好时,主动向信任的人说明情况,获得理解与支持,反而减少因 “隐瞒病情” 导致的社交尴尬。​
痴呆筛查不是 “宣判死刑”,而是为了更好地 “掌控生命”。它让我们有机会在疾病面前占据主动,用科学的手段延缓衰退,用积极的态度规划生活。​
结语:筛查是爱,更是责任​
当我们为家人的记忆衰退寻找 “老了正常” 的借口时,大脑的损伤可能正在加速。痴呆的防治,最珍贵的是时间,最关键的是意识。尽早筛查,不是制造焦虑,而是为了减少遗憾。​
对个人而言,主动筛查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;对家庭而言,鼓励家人筛查是爱的具体表达;对社会而言,推广痴呆筛查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。从今天起,把认知筛查纳入健康管理计划,为自己和家人的认知健康 “保驾护航”—— 因为生命的质量,不仅在于长度,更在于清醒与尊严的留存。​
早发现一步,就多一分从容;早干预一天,就少一分遗憾。痴呆筛查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