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研究新进展:我们离攻克痴呆还有多远?-医鉴网

医鉴网

痴呆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精神病科 > 精神科 > 痴呆 >> 正文

科学研究新进展:我们离攻克痴呆还有多远?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8 17:16:03 来源:医鉴网

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痴呆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“隐形瘟疫”。全球每3秒新增1例痴呆患者,中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5.3%,但超过70%的照料者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。面对这一困境,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。从靶向淀粉样蛋白的抗体疗法到金属锂的突破性发现,从癫痫药物的跨界应用到心血管药物的联合干预,人类正从多个维度向痴呆症发起总攻。

一、传统路径的突破:抗体疗法进入“长效时代”
阿尔茨海默病(AD)作为痴呆症的主要类型,其核心病理标志物——β-淀粉样蛋白(Aβ)沉积和tau蛋白缠结——长期主导着药物研发方向。2025年,两款已上市的Aβ抗体疗法迎来关键进展:

Lecanemab的四年长期数据显示,连续治疗可使69%的早期AD患者认知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,疾病进展延缓1.75分(CDR-SB评分),相当于将早期阶段持续时间延长数年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其皮下注射剂型已进入临床应用,患者可通过自注射笔完成居家治疗,彻底摆脱每月两次静脉输液的束缚。

Donanemab的TRAILBLAZER-ALZ 2三期研究则揭示了“时间窗口”的重要性:早期用药者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,即使推迟治疗仍能获益,但获益幅度随时间推移而递减。这一发现颠覆了“晚期干预无效”的认知,为“早筛早治”策略提供了铁证。

然而,抗体疗法的局限性同样突出:仅能延缓病情而非逆转,且可能引发脑水肿等副作用。2024年Aducanumab的退市更警示我们:单一靶点疗法难以攻克复杂脑疾病。

二、跨界革命:癫痫药与心血管药的“意外收获”
当传统路径陷入瓶颈时,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:

癫痫药物的研发呈现多点开花态势。KCNQ/Kv7钾通道激动剂Azetukalner已进入Ⅲ期临床,KCC2/NKCC1氯离子转运体调节剂OV350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。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,可能为AD的神经精神症状(如焦虑、攻击行为)提供新解。

心血管药物的联合干预则开辟了预防新维度。2025年AAIC会议公布的一项覆盖4651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,同时服用降压药、他汀和降糖药者,其认知衰退速度减缓37%,脑部病理改变(如动脉粥样硬化、Aβ沉积)减少42%。这一发现与“血管代谢假说”不谋而合:通过改善脑血流和代谢,可从源头阻断痴呆进程。

伟哥(西地那非)的血管扩张效应则被意外应用于血管性痴呆。牛津大学研究发现,该药可显著增加脑血流量,修复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,从而降低痴呆风险。尽管副作用(如头痛、低血压)限制了其广泛应用,但这一发现为药物重定位研究提供了典范。

三、颠覆性发现:金属锂或成“抗痴呆青霉素”
在所有突破中,哈佛大学Yankner团队的发现堪称“游戏规则改变者”。他们首次证明:

锂是大脑必需元素:健康大脑中,锂通过维持神经元连接、促进髓鞘形成和激活小胶质细胞清除功能,扮演“神经保护剂”角色。
锂流失与AD强相关:AD患者大脑受影响区域的锂浓度比健康区域低40%,且锂流失程度与淀粉样斑块、tau缠结的严重性呈正相关。
乳清酸锂可逆转脑损伤:在AD小鼠模型中,低剂量乳清酸锂(非传统碳酸锂)可减少67%的淀粉样斑块,恢复海马体神经发生,使记忆功能重返年轻水平。
这一发现具有多重意义:

安全性:乳清酸锂不易被淀粉样斑块捕获,避免了碳酸锂的肾毒性风险。
可及性:锂是天然元素,无法申请专利,这意味着未来治疗成本可能大幅降低。
普适性:研究还发现,健康老年人中锂水平较高者,其记忆测试得分显著优于低水平者,提示锂可能具有普遍抗衰老作用。
目前,该团队已启动人体临床试验,若成功,锂或将成为首个能逆转AD病程的药物。
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对症治疗”到“精准预防”
尽管突破不断,但攻克痴呆症仍需跨越三重障碍:

早期诊断:当前诊断平均延迟3.5年,错过最佳干预窗口。血液生物标志物(如p-tau217)和AI影像分析(如MRI突触密度测量)的进步,正在将诊断时间提前5-10年。
联合疗法:单一药物疗效有限,未来需探索“抗体+锂+血管代谢干预”的多靶点方案。2025年AAIC会议上,礼来公布的Remternetug(新一代Aβ抗体)与锂联用的初步数据已显示协同效应。
社会支持:痴呆症不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社会问题。需建立“早期筛查-家庭照护-社区支持-专业机构”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减轻照护者负担。
从1906年Alois Alzheimer首次描述该病,到2025年锂疗法的横空出世,人类与痴呆症的战争已持续一个多世纪。尽管完全治愈仍遥不可及,但每一次突破都在延长患者的“有尊严生活期”,都在给家庭带来希望。正如Yankner教授所言:“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‘青霉素’,但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。”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,科学终将赢得胜利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