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偏见:痴呆不是 “老糊涂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疾病-医鉴网

医鉴网

痴呆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精神病科 > 精神科 > 痴呆 >> 正文

打破偏见:痴呆不是 “老糊涂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疾病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8 17:13:03 来源:医鉴网

当68岁的王奶奶第三次将钥匙锁在门外,当72岁的李爷爷在小区里迷路三小时,当75岁的张阿姨对着镜子问“你是谁”时,家人常以“年纪大了都这样”安慰自己。然而,这些被误认为“老糊涂”的行为,可能是痴呆症发出的早期警报。全球每3秒新增1例痴呆患者,中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5.3%,但超过60%的照料者仍将其归因于自然衰老。这种认知偏差,正阻碍着千万家庭获得科学干预的机会。

一、痴呆症:被误解的“隐形杀手”
痴呆症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以认知功能持续衰退为核心特征的综合征,涵盖阿尔茨海默病、血管性痴呆、路易体痴呆等60余种类型。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神经元不可逆死亡导致的脑功能损伤,这一过程在确诊前可能已持续15-20年。复旦大学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证实,血浆中特定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警痴呆风险,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。

典型病程三阶段:

早期(2-4年):近记忆力显著衰退,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;空间定向障碍,如找不到常用物品;情绪波动剧烈,可能突然暴怒或哭泣。
中期(3-5年):语言能力退化,出现“找词困难”;时间定向丧失,分不清白天黑夜;日常生活需协助,如无法独立穿衣、如厕。
晚期(5-10年):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,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;出现攻击行为或妄想症状;最终因感染、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死亡。
二、破解致病密码: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网络
痴呆症的成因远比“年龄增长”复杂,是遗传、环境、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:

遗传因素:APOEε4基因携带者患病风险增加3-8倍,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与PSEN1、PSEN2基因突变直接相关。
血管危险因素:高血压使血管性痴呆风险提升2.4倍,糖尿病患者的海马体萎缩速度加快40%。
生活方式:吸烟者患病风险增加45%,酗酒导致大脑灰质体积减少10%,长期睡眠不足(<5小时/日)使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30%。
环境毒素:空气污染中的PM2.5每升高10μg/m³,痴呆风险增加13%;长期接触农药者患病率是对照组的2.3倍。
值得关注的是,头部外伤史(如脑震荡)使痴呆风险提升2倍,拳击运动员患“拳击手痴呆”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倍。这些数据揭示:痴呆症是可预防的慢性病,而非不可抗拒的衰老宿命。

三、科学干预:从早期识别到综合管理
(一)精准诊断:多维度评估体系
诊断需结合临床评估、神经心理测试和生物标志物检测:

MMSE量表:30分制,≤24分提示认知障碍
MRI检查:海马体体积缩小是阿尔茨海默病特征性改变
脑脊液检测:Aβ42/Tau蛋白比值<0.1具有诊断特异性
PET-CT:18F-FDG显像可早期发现顶叶、颞叶代谢降低
(二)药物治疗:延缓病程的“时间窗口”
胆碱酯酶抑制剂(多奈哌齐、卡巴拉汀):通过提升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轻度认知障碍,可使疾病进展延缓30%
NMDA受体拮抗剂(美金刚):针对中重度患者,可减少神经元过度兴奋性损伤
新型靶向药:2025年上市的Lecanemab可清除脑内Aβ斑块,使认知衰退速度减缓27%
(三)非药物干预:激活神经可塑性
认知训练:每周3次、每次30分钟的记忆训练(如照片回忆、物品分类),可使MMSE评分提高1.8分
运动疗法:太极拳练习者海马体体积年萎缩率降低0.5%,优于单纯散步组
音乐治疗:个性化音乐播放可使激越行为减少40%,改善睡眠质量
环境改造:采用“记忆辅助工具包”(含定位手环、药品分装盒、防走失胸牌),使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下降65%
四、家庭照护:构建有尊严的晚年生活
当疾病不可避免时,科学照护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:

沟通技巧:使用简单句,配合手势和表情;避免纠正错误,用“我记得你以前…”引导回忆
饮食管理:采用“地中海-DASH饮食干预神经退行性延迟”模式,增加深海鱼、坚果摄入,可使认知衰退速度减缓35%
安全防护:安装智能传感器监测异常行为,使用防吞咽呛咳的增稠剂,将跌倒风险降低70%
心理支持:参加“记忆咖啡馆”等支持小组,照料者抑郁发生率可从42%降至18%
五、社会行动:从个体到系统的变革
预防痴呆症需要全社会参与:

政策层面:将认知筛查纳入65岁以上人群年度体检,建立社区痴呆友好型服务网络
科研投入:加大对脑科学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领域的支持,2025年中国痴呆研究经费已达120亿元
公众教育:开展“认知障碍友好社区”建设,消除“痴呆=精神疾病”的污名化认知
当我们在超市看到老人反复核对购物清单时,当我们在公园遇见徘徊的迷路者时,一句耐心的询问、一个温暖的微笑,可能成为他们获得及时帮助的关键。痴呆症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。通过科学认知、早期干预和人文关怀,我们完全有能力让每位患者享有有尊严、有质量的晚年生活。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:“痴呆症患者失去的是记忆,但从未失去被爱的权利。”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