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肚子别乱吃止泻药!中医分 “寒泻”“热泻” 来调理-医鉴网

医鉴网

中医内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中医 > 中医疾病 > 中医内科 >> 正文

拉肚子别乱吃止泻药!中医分 “寒泻”“热泻” 来调理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0 11:29:05 来源:医鉴网

拉肚子时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吃止泻药,可有时药吃了不少,腹泻却不见好转,甚至越止越重。中医认为,拉肚子看似是肠道问题,实则与 “脾胃功能失调、寒热失衡” 密切相关,盲目止泻可能 “闭门留寇”,让病邪滞留在体内。拉肚子主要分为 “寒泻” 和 “热泻” 两种类型,只有分清寒热、对症调理,才能让肠道快速恢复平衡。

寒泻:脾胃受寒,腹泻如 “清水”

寒泻多因吃了生冷食物、腹部受凉或淋雨受寒引发,就像脾胃被 “冰水浸泡”,运化功能骤降,表现为:

粪便特点:大便清稀如水,或夹杂未消化的食物,没有明显臭味,每次排便量多,一天可达数次。

腹部感受:肚子隐隐作痛,喜欢用热水袋捂着,暖一暖会舒服很多,这是寒邪凝滞的典型表现。

伴随症状:手脚冰凉、怕冷明显,可能伴有轻微恶心,但不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,舌苔发白且湿润。

寒泻的关键是 “寒邪困脾”,调理需用 “温法”,就像给受寒的脾胃 “烤火取暖”,既能驱散寒气,又能恢复脾胃运化功能。此时喝碗 “生姜红枣粥”,就能借助温热之力缓解不适。

生姜红枣粥做法

取生姜 3 片(去皮)、红枣 5 颗(去核)、小米 50 克。小米淘洗干净后加水煮沸,放入生姜和红枣,转小火煮至粥浓稠。趁热喝下,让温热的粥液温暖脾胃,每次一碗,每天 2 次。生姜能散寒温胃,红枣可补气健脾,小米则能养护肠道黏膜,三者搭配能快速缓解寒泻导致的腹痛、清水样便。

注意:寒泻期间绝对避免再吃生冷食物,即使天气炎热,也应喝温热水,让脾胃在温暖环境中恢复。

热泻:肠道有热,腹泻伴 “灼痛”

热泻多因吃了辛辣油腻食物、暴饮暴食或夏季湿热侵袭引发,如同肠道被 “火气熏蒸”,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:

粪便特点:大便黄稠或带黏液,臭味明显,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,就像 “火烧火燎”,每次排便量不多,但次数频繁。

腹部感受:肚子绞痛明显,一痛就想拉肚子,排便后疼痛会暂时缓解,这是湿热刺激肠道的表现。

伴随症状:口干舌燥、喜欢喝凉水,可能伴有小便发黄、肛门发红,舌苔黄腻,不像寒泻那样发白。

热泻的核心是 “湿热滞肠”,调理需用 “清法”,就像给肠道 “灭火祛湿”,不能用止泻药强行压制,否则会让湿热郁积更重。此时喝杯 “马齿苋绿豆汤”,就能清热利湿、缓解腹泻。

马齿苋绿豆汤做法

取新鲜马齿苋 30 克(干品 10 克)、绿豆 30 克。绿豆提前泡 1 小时,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,放入洗净切段的马齿苋,再煮 10 分钟即可,放温后饮用,可加少许冰糖调味。马齿苋是天然的 “肠道消炎药”,能清热利湿、止泻痢;绿豆能清热解毒,二者搭配能快速清除肠道湿热,缓解热泻导致的肛门灼痛、黄稠便。

注意:热泻期间饮食要清淡,避免辛辣、油炸食物,可适当吃些黄瓜、冬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,帮助肠道 “降温”。

乱止泻的 “隐藏风险”

很多人拉肚子时急于止泻,却不知不同类型的腹泻,盲目止泻可能适得其反:

寒泻用苦寒止泻药:本就脾胃虚寒,再用黄连、黄芩等苦寒药物,会进一步损伤脾阳,导致腹泻缠绵不愈,甚至出现腹胀、食欲不振。

热泻用涩肠止泻药:如用石榴皮、诃子等收敛药物,会让湿热被困在肠道,导致腹痛加重、排便更不畅,甚至引发肠道感染。

中医调理腹泻的原则是 “通因通用”,即对于热泻等有实邪的情况,需先清除病邪再止泻;“寒因寒用” 则针对寒泻,用温热方法驱散寒邪。若分不清类型,可先观察粪便和伴随症状:大便清稀、怕冷喜暖为寒泻;大便臭秽、口干喜凉为热泻。

拉肚子的 “护肠细节”

无论寒泻还是热泻,这些习惯都能帮助肠道恢复:

补充水分:寒泻喝温盐水(少量盐),热泻喝凉白开或淡茶水,避免脱水(脱水表现为口干、尿少、乏力)。

饮食调理:急性期可吃小米粥、大米粥等流质食物,减轻肠道负担;好转后再逐渐添加清淡蔬菜,避免过早吃肉类、甜食。

腹部护理:寒泻用热水袋热敷腹部(温度不超过 50℃),热泻用温水袋轻敷(温度 37℃左右),避免刺激肠道。

休息静养:拉肚子时身体虚弱,需减少活动,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,加速恢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若拉肚子持续超过 3 天、伴有高烧(38.5℃以上)、粪便带血或黏液、严重脱水,可能是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,需及时就医,不能仅靠食疗调理。

拉肚子是肠道的 “排毒信号”,也是身体在提醒 “饮食或环境出了问题”。分清寒泻与热泻,用中医思维对症调理,既能避免乱用药的风险,又能让肠道在自然调理中恢复平衡。当排便逐渐正常、腹痛消失时,你会发现:对付拉肚子,“辨清类型” 比 “急于止泻” 更重要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