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身≠举铁:男性有氧训练该怎么做?强度和时长是关键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男性健身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男性 > 男性生活 > 男性健身 >> 正文

健身≠举铁:男性有氧训练该怎么做?强度和时长是关键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6 17:11:23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强度 关键 男性 训练

在很多男性的健身认知里,“举铁” 似乎是塑造身材的唯一途径,有氧训练常常被视为 “减脂专属” 或 “增肌阻碍” 而被忽视。但事实上,有氧训练是健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不仅能提升心肺功能、改善代谢水平,还能辅助增肌、预防运动损伤。对于男性而言,掌握有氧训练的强度和时长,才能让其真正为健身目标服务,而非成为负担。​
一、打破对有氧训练的 “偏见”:它不只是 “减脂工具”​
很多男性拒绝有氧训练,源于两个常见误区:一是认为 “有氧会消耗肌肉”,二是觉得 “练有氧不如举铁能涨力量”。但科学证明,合理的有氧训练反而能为健身 “加分”。​
首先,有氧训练能提升心肺功能,为高强度力量训练 “铺路”。力量训练时,肌肉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能量供应,而强大的心肺功能能让血液循环更高效,帮助身体在大重量训练中维持稳定状态,减少因缺氧导致的疲劳和动作变形。比如,长期忽视有氧的人,可能在深蹲组间休息时气喘吁吁,而规律有氧者能更快恢复,完成更多有效组数。​
其次,适度有氧能改善代谢健康,降低增肌期的 “脂肪囤积风险”。增肌需要热量盈余,但过量盈余容易导致脂肪堆积。每周 2-3 次有氧训练能增加热量消耗,同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,减少脂肪合成。研究表明,结合力量与有氧的训练者,身体成分改善速度比纯举铁者快 15%-20%。​
最后,有氧训练能缓解肌肉紧张,降低受伤概率。力量训练后,肌肉和筋膜容易处于紧张状态,而有氧(如慢跑、游泳)能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代谢废物排出,缓解延迟性酸痛(DOMS)。同时,有氧训练能提升关节灵活性和肌肉耐力,让举铁时的动作更流畅稳定。​
二、强度:从 “心率” 判断,选对模式事半功倍​
有氧训练的核心是 “强度控制”,不同强度对应不同的训练效果,男性需根据自身目标选择合适的强度模式。​
低强度稳态有氧(LISS):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 50%-60%​
这是最易坚持的有氧模式,适合新手或需要恢复的训练者。常见形式包括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特点是强度低、持续时间长,身体主要以脂肪供能。​
优势:对关节压力小,能在不干扰肌肉修复的前提下消耗热量,适合增肌期穿插进行。比如每周 2 次,每次 30-45 分钟的快走,既能促进恢复,又不会过度消耗糖原。​
注意:不要 “佛系” 划水 —— 虽然强度低,但需保持稳定节奏,比如慢跑时步频维持在每分钟 150-160 步,避免走走停停。​
中等强度有氧:心率在最大心率的 60%-75%​
这个强度区间能同时提升心肺功能和脂肪消耗效率,适合减脂期或体能提升阶段。常见形式如中速跑、跳绳、椭圆机等,身体供能以脂肪和糖原混合为主。​
优势:效率高于 LISS,相同时间内消耗更多热量,且能刺激心肺适应能力。比如 20 分钟中等强度跑步的热量消耗,约等于 40 分钟低强度快走。​
注意:呼吸应保持 “能说短句但不能唱歌” 的状态,若出现喘不上气或只能单字回应,说明强度过高,需适当降低。​
高强度间歇训练(HIIT):心率峰值达最大心率的 80%-90%​
HIIT 由 “高强度爆发” 和 “低强度恢复” 交替组成,比如 30 秒冲刺跑 + 1 分钟慢走,重复 8-10 组。这种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心率,激发 “后燃效应”(运动后持续消耗热量)。​
优势:耗时短(每次 15-20 分钟),适合时间紧张的男性,且对肌肉的消耗影响较小。研究显示,HIIT 后的 24 小时内,身体额外消耗的热量比 LISS 多 30% 左右。​
注意:不适合新手或关节有损伤者,且每周不宜超过 3 次,否则易导致过度训练。进行时需保证动作质量,比如冲刺跑时不要弯腰驼背,避免受伤。​
最大心率计算方式:简单公式为 “220 - 年龄”,比如 30 岁男性的最大心率约为 190 次 / 分钟,低强度有氧时心率应控制在 95-114 次 / 分钟。​
三、时长:根据目标调整,避免 “无效时长”​
有氧训练的时长并非 “越长越好”,需结合强度和健身目标灵活调整,否则可能适得其反。​
增肌期:控制时长,避免过度消耗​
增肌的核心是 “热量盈余 + 肌肉刺激”,有氧时长需严格控制,以免消耗过多糖原和蛋白质。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,每次 20-30 分钟,每周 2-3 次即可。比如力量训练后安排 15 分钟慢走,或单独一天进行 30 分钟游泳,既能促进恢复,又不会影响肌肉合成。​
禁忌:增肌期避免单次 60 分钟以上的有氧,或每周 4 次以上的中高强度有氧,否则可能导致热量赤字,抵消增肌效果。​
减脂期:延长总时长,组合强度模式​
减脂需要 “热量缺口”,有氧时长可适当延长,但需避免 “单一模式疲劳”。建议采用 “LISS+HIIT” 组合:每周 3 次 LISS(每次 45-60 分钟)+2 次 HIIT(每次 15-20 分钟),既能保证总消耗,又能提升代谢效率。比如周一、四进行 45 分钟慢跑,周二、五进行 20 分钟跳绳间歇(30 秒跳 + 1 分钟休息,重复 8 组),周末可安排一次 60 分钟骑行放松。​
注意:减脂期有氧不宜每天进行,需保留 1-2 天完全休息,让身体恢复。​
体能提升期:中等时长,聚焦 “强度递进”​
若目标是提升心肺功能(如提高长跑耐力、增强运动表现),有氧时长应稳定在 30-45 分钟,重点放在 “强度递进” 上。比如第一周以 60% 最大心率跑 30 分钟,第二周提升到 65%,第三周加入 1-2 次短距离冲刺(如每 5 分钟插入 30 秒快跑),逐步突破心肺极限。这种模式能让身体适应更高强度的氧气需求,间接提升力量训练时的耐力。​
四、男性有氧训练的 “增效技巧”:细节决定效果​
除了强度和时长,这些细节能让有氧训练更贴合男性生理特点,提升效率。​
1. 力量训练后 1-2 小时再做有氧​
若同一天安排力量和有氧训练,建议先举铁后做有氧。力量训练会优先消耗糖原,此时进行有氧能更高效地调动脂肪供能;且间隔 1-2 小时能让肌肉得到初步恢复,避免因疲劳导致有氧动作变形(如跑步时步态不稳)。​
2. 选择 “功能性有氧”,兼顾肌肉协同​
男性可多选择需要全身参与的有氧形式,如划船机、滑雪机、拳击等,这些运动能同时激活核心和四肢肌肉,避免单纯跑步导致的下肢过度紧张。比如每周用 1 次划船机替代慢跑,既能练心肺,又能强化背部和手臂耐力,与力量训练形成互补。​
3. 避免 “一成不变”,定期调整模式​
身体会快速适应有氧强度,比如固定跑 40 分钟配速 6 分钟 / 公里,2-3 周后消耗热量会下降 10%-15%。建议每 4 周调整一次有氧计划:比如从 LISS 改为 “LISS+HIIT 混合”,或更换运动形式(跑步换游泳),让身体持续接受新刺激。​
4. 关注 “主观感受”,灵活调整​
若某次训练后感到极度疲劳、睡眠质量下降,可能是有氧过量,需减少时长或降低强度;若连续一周有氧后,力量训练时举铁重量明显下降,说明有氧干扰了肌肉恢复,应暂停 1-2 天有氧,优先保证举铁状态。​
健身是 “举铁 + 有氧” 的协同艺术,男性不应将两者对立。合理的有氧训练能让身体更 “全面”—— 不仅有肌肉线条,还有充沛的体能和健康的代谢。记住,强度和时长是有氧训练的 “双核心”:增肌期 “短而缓”,减脂期 “长而变”,体能期 “稳递进”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让有氧成为举铁的 “助力” 而非 “阻力”,才能真正实现 “强而不僵,壮而不臃” 的理想身材。​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