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事故发生到救护车抵达:车祸急救的 “黄金时间” 该如何利用?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01:53 来源:医鉴网
医学上,车祸后的 “黄金 1 小时” 被视为抢救生命的关键窗口,而前 10 分钟更是 “白金时间”。在救护车抵达前的这段时间里,每一秒的合理利用都可能逆转伤者的生死结局。科学分配时间、精准实施操作,是将黄金时间转化为生存希望的核心。
0-3 分钟:快速评估,启动救援链条
事故发生后的前 3 分钟,首要任务是 “打破混乱,建立秩序”。此时的每一步都决定着后续救援的效率。
环境安全确认(30 秒内):立即观察周围是否有二次危险 —— 冒烟的车辆是否可能爆炸、泄漏的燃油是否有起火风险、伤者是否处于车流中。若存在风险,需用最快速度设置警示(如打开危险报警灯、在来车方向 50-10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),必要时徒手推动车辆(确保自身站稳)或拖拽伤者至路肩(仅限无脊柱损伤迹象者)。
拨打急救电话(1 分钟内):接通后清晰说明四个关键信息 —— 精确地点(如 “XX 路与 XX 街交叉口向东 200 米,靠近 XX 加油站”)、事故类型(“两车相撞”“车辆翻车”)、伤者数量及最严重伤情(“3 人受伤,1 人昏迷无呼吸”)、已采取的措施(“已开始心肺复苏”)。挂断前务必确认救护车预计抵达时间,并让他人留守电话保持畅通。
初步伤情扫描(1.5 分钟内):用 “一看二听三触摸” 法快速判断危重症:看伤者是否有大出血、胸廓是否起伏(呼吸)、面色是否苍白或青紫;听是否有呻吟、喘息或无声;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、肢体是否有畸形。优先标记出心跳呼吸骤停、大出血、意识丧失三类高危伤者。
3-10 分钟:聚焦致命伤,实施关键干预
这 7 分钟是阻止伤情恶化的 “攻坚阶段”,需集中处理可能在短时间内致命的损伤,遵循 “先救命,后治伤” 原则。
心肺复苏优先(持续进行):若发现伤者无意识且无呼吸,立即跪地实施胸外按压 —— 双手交叠按压胸骨中下段,深度 5-6 厘米,频率每分钟 120 次。每按压 30 次,配合 2 次人工呼吸(若担心感染,可隔着纱布吹气)。若现场有多人,可安排轮流替换(每 2 分钟轮换一次,避免施救者体力不支导致按压深度不足)。
控制大出血(3 分钟内完成):对喷射状出血的动脉伤口,立即用止血带在伤口近心端绑扎(如大腿出血扎在腹股沟下方),拉紧至出血停止后记录时间。若无止血带,可用宽腰带、领带替代,但禁止用细绳(会切割皮肤)。静脉出血则用纱布直接压迫,持续按压 5 分钟不松手(中途查看会导致凝血块脱落)。
开放气道(2 分钟内完成):对昏迷伤者,需清除口腔内异物(用手指缠绕纱布掏出呕吐物、碎牙),然后采取 “仰头提颏法” 打开气道(怀疑脊柱损伤者用 “推举下颌法”)。若伤者有呼吸但呼吸困难,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,防止舌头后坠堵塞气道。
快速固定脊柱(适用于疑似损伤者):若伤者主诉颈腰痛、肢体麻木或无意识,立即用外套、背包等将头部两侧固定,避免其左右转动。告知伤者 “不要动,我们会等医生来”,同时禁止他人尝试搀扶坐起。
10-30 分钟:稳定伤情,预防继发损伤
救护车可能在此时抵达,若未抵达,则需巩固前期措施,防止轻症转重、重症恶化。
补充止血与包扎:检查已处理的伤口是否再次出血,若止血带已超过 30 分钟,需缓慢放松 10 秒(同时用手压迫伤口)再重新绑扎。对开放性伤口,用干净布料覆盖后用绷带缠绕(松紧以不渗血为宜),避免在伤口处打结。
骨折临时固定:对肢体畸形者,用硬纸板、树枝等制作简易夹板,长度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关节。固定时在骨突处垫软布,先固定远端再固定近端,避免过度移动。若为开放性骨折,切勿将外露骨头推回体内,仅用纱布覆盖后再固定。
监测生命体征:持续观察伤者意识状态(呼唤名字判断反应)、呼吸频率(正常成人每分钟 12-20 次)、皮肤温度(若四肢变冷提示休克)。若伤者出现烦躁不安、口渴加剧、血压下降(可通过触摸脉搏判断:细速如线提示休克),需让其平卧,下肢抬高 20 度(增加回心血量),但头部受伤者需保持平卧位。
30 分钟至救护车抵达:信息整理,交接准备
这段时间的核心是 “为专业救援铺路”,让医护人员到场后能无缝衔接救治。
记录关键时间节点:用手机备忘录或纸笔记录 —— 伤者失去意识时间、心肺复苏开始时间、止血带使用时间、出血量变化等,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。例如,“10:05 发现无呼吸,10:06 开始 CPR,10:15 恢复微弱呼吸”。
保护现场与证据:在不影响急救的前提下,用手机拍摄事故现场(车辆位置、碰撞点、散落物),避免因移动车辆导致责任认定纠纷。若有目击者,可留下其联系方式,便于后续调查。
沟通准备:提前到路口等待救护车,见到医护人员后用 “一句话总结” 汇报核心信息:“这位伤者 30 分钟前被追尾,现在昏迷,按压止血带已 40 分钟,期间呕吐过一次”。同时主动移交记录的时间节点和已采取的措施,避免重复询问耽误时间。
特殊情况的时间分配调整
孕妇受伤
若伤者为孕妇(尤其孕中晚期),需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两个动作:让其向左侧卧(避免子宫压迫下腔静脉)、解开腰带和内衣(防止影响胎儿血供)。心肺复苏时,按压部位需上移 1-2 厘米(避开子宫),同时告知急救人员孕周信息。
儿童受伤
儿童骨骼较软,看似轻微的撞击可能隐藏严重内伤。对儿童伤者,需缩短评估时间(2 分钟内完成初步检查),心肺复苏时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 1/3(约 4 厘米),可用单手掌根按压。若儿童哭闹不止,切勿强行安抚,其哭闹本身说明气道通畅,重点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。
多人受伤场景
当伤者超过 3 人时,需立即指定 1 人专职指挥,按 “红(危重症)、黄(中重症)、绿(轻症)” 分级标记:红色优先处理(如心跳骤停),黄色次优先(如骨折),绿色最后处理(如擦伤)。避免多人围着一个轻伤者忙碌,而忽略真正危急的伤者。
车祸急救的黄金时间利用,本质是 “在混乱中找规律,在有限中求精准”。普通人无需掌握复杂医术,只需记住:前 3 分钟建立救援链条,10 分钟内控制致命伤,后续做好监测与交接。每一步操作都不必追求完美,只需确保 “不做错”—— 不随意搬动、不盲目喂食、不忽视沉默伤者。记住,你在黄金时间里的冷静行动,就是伤者通往生存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