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遇车祸别慌!从报警到自救,一份超实用急救指南-医鉴网

医鉴网

车祸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户外急救 > 车祸急救 >> 正文

遭遇车祸别慌!从报警到自救,一份超实用急救指南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5:58:52 来源:医鉴网

2025年3月,杭州绕城高速发生一起连环追尾事故,一辆SUV被夹在两车之间,驾驶员双腿被卡、意识模糊。现场一名护士迅速组织群众设置警示标志,拨打120并指导实施止血包扎,同时安抚伤员情绪。急救人员到达后,通过“黄金30分钟”联合救援,成功保住伤员双腿。这一案例揭示了车祸现场科学应对的重要性——从报警到自救的每一个环节,都可能决定生死结局。本文将系统梳理车祸发生后的全流程应对策略,为公众提供一份可操作的“救命手册”。

一、事故发生后30秒:冷静评估,筑牢安全防线
1. 自我保护优先
车辆控制:若意识清醒且无严重损伤,立即开启双闪灯,轻踩刹车(避免急刹导致二次碰撞),缓慢将车辆移至应急车道或路肩。若车辆无法移动,切勿强行操作,防止燃油泄漏引发火灾。
防二次事故:普通道路在车后50米、高速路15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(夜间或恶劣天气需延长至200米)。2024年广东交警统计显示,未设置警示标志导致连环事故的概率高达41%。
人员撤离:若车辆冒烟、漏油或存在起火风险,立即熄火并带领所有乘员撤离至护栏外安全区域,切勿因抢救财物返回车内。
2. 环境快速评估
观察伤情分布:通过车窗或短暂开门(避免完全打开导致车门变形)快速判断车内人员意识、呼吸及出血情况。
识别危险因素:检查是否漏油(闻汽油味、看地面油渍)、漏电(火花、焦糊味)或货物倾覆(如玻璃、金属件散落),防止救援时引发爆炸或穿刺伤。
二、报警与呼救:精准传递关键信息
1. 拨打120/122的黄金话术
事故地点:优先使用手机定位功能(如微信“发送位置”),同时描述标志性建筑(如“XX高速K15+200米处,靠近XX服务区”)。
伤员情况:明确人数及伤情分级(如“3人,1人昏迷、1人左腿开放性骨折、1人颈部疼痛”),若怀疑脊柱损伤需特别强调“禁止移动”。
联系方式:提供至少两个联系电话,并保持电话畅通。若在偏远地区,可指派专人到路口引导救援车辆。
2. 现场求助策略
呼救话术:大声呼喊“穿蓝色外套的先生!请帮忙拨打120并设置警示牌!”——指定具体人员可避免“旁观者效应”。
利用科技工具:若手机有“SOS紧急联络”功能(如iPhone连续按电源键5次),可快速发送定位及求救信息至预设联系人。
三、现场自救与互救:分秒必争的急救技术
1. 意识清醒者的自救
止血包扎:若四肢出血,用衣物或围巾直接加压伤口(按压面积需大于伤口),持续15分钟以上。若出血呈喷射状,在伤口近心端用鞋带或领带绑扎止血带(标注使用时间,每1小时放松1-2分钟)。
骨折固定:利用车内杂志、硬纸板或树枝作为夹板,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。如肋骨骨折,可用宽布带环绕胸部打结固定。
脱离困境:若被卡在变形车厢内,尝试用座椅头枕撬开车门(将头枕钢管插入车窗与门框缝隙,用力下压),或等待专业救援(强行挣脱可能导致二次损伤)。
2. 昏迷伤员的急救
心肺复苏(CPR):
判断意识:轻拍伤员双肩,大声呼喊“能听到吗?”,同时观察胸廓起伏(仅喘息不算有效呼吸)。
按压手法:双手交叠,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,垂直向下按压5-6厘米,频率100-120次/分钟。非专业人员可仅持续按压,无需人工呼吸。
案例:2025年南京地铁口,一名保安通过3分钟持续胸外按压成功复苏心脏骤停乘客,印证了“无间断按压”的有效性。
气道管理:将伤员置于侧卧位,清理口腔异物(如呕吐物、假牙),防止误吸。若怀疑颈椎损伤,需一人固定头部,另一人托住下颌缓慢开放气道。
3. 特殊伤情的处理
烧伤急救: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15-30分钟,切勿撕扯粘连衣物或涂抹牙膏、酱油等“偏方”。用干净纱布覆盖后送医。
胸部创伤:若出现反常呼吸(吸气时胸壁凹陷),用厚衣物或书本压在伤处,限制胸廓活动。
腹部内脏脱出: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脱出器官,周围用绷带或衣物圈状固定,切勿直接还纳。
四、等待救援期间的关键措施
1. 持续监测与记录
生命体征:每2分钟检查一次伤员呼吸、脉搏及出血情况,用手机计时并记录变化。
伤情拍照:若条件允许,拍摄现场照片(包括车辆位置、伤员状态、警示标志设置等),为后续事故认定提供证据。
2. 心理安抚与保暖
情绪稳定:对清醒伤员轻声说“救护车马上到,坚持住!”,避免讨论伤情或责任问题。
体温维持:用保温毯或衣物覆盖伤员,但烧伤患者需保持创面干燥通风。
3. 拒绝二次伤害
禁止行为:
不要给昏迷者喂水或药物(可能引发误吸或掩盖病情);
不要拔出刺入体内的异物(如钢筋、玻璃碎片);
不要移动疑似脊柱损伤者(除非处于火场等极端危险环境)。
五、事后处理:法律与健康双保障
1. 法律程序
事故认定:保留交警出具的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》,作为后续索赔依据。
保险理赔: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,提供现场照片、医疗记录等材料。若涉及第三方责任,切勿签署“私了协议”。
2. 健康恢复**
心理干预: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症状(如噩梦、回避行为),及时寻求心理咨询。
康复训练:骨折或脊柱损伤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,避免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。
结语:科学应对,转危为安
车祸现场的每一秒都充满变数,但科学的应对策略能将风险降至最低。从杭州绕城高速的双腿保住到南京地铁口的生命复苏,每一次成功救援都印证了“冷静评估-精准呼救-科学急救-持续监测”流程的有效性。记住:在事故现场,你不仅是受害者,更是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守护者。掌握这些技能,或许某天你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那束光。

附:家庭急救包必备清单

消毒纱布、绷带、三角巾
止血带、弹性夹板
一次性手套、口罩
急救手册、联系卡
保温毯、手电筒、哨子
便携式AED(如有条件)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