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祸急救黄金3分钟:这些关键步骤能救命!-医鉴网

医鉴网

车祸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户外急救 > 车祸急救 >> 正文

车祸急救黄金3分钟:这些关键步骤能救命!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5:37:00 来源:医鉴网

2024年7月,浙江苍南县马站镇发生一起车祸,一名头部出血、意识丧失的患者被紧急送医。急救团队在转运途中发现患者心脏骤停,立即实施持续胸外按压与呼吸球囊给氧。仅3分钟后,患者恢复心跳,最终成功脱险。这一案例印证了急救医学中的"三分钟黄金窗口"——在创伤或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前3分钟内,正确实施急救措施,生存率可提升50%以上。本文将系统解析车祸现场黄金3分钟的核心急救步骤,为公众提供科学、实用的救命指南。

一、黄金3分钟的生死时速:为何如此关键?
医学研究表明,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施救,生存率下降7%-10%;创伤性失血患者若在3分钟内未止血,死亡率将飙升至80%。车祸现场常伴随多发性损伤,如颅脑损伤、脊柱骨折、内脏破裂等,这些伤情在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,但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恶化。因此,黄金3分钟不仅是抢救生命的窗口,更是防止二次损伤的关键期。

二、黄金3分钟急救四步法:科学流程拆解
第一步:安全评估与呼救(0-30秒)
环境安全确认:立即开启车辆双闪灯,在普通道路后方50米、高速路15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,防止二次事故。2025年5月北京朝阳区车祸统计显示,未设置警示标志导致连环事故的概率高达37%。
精准呼救:拨打120时需明确告知:①事故地点(精确到路段门牌号);②伤员数量及伤情(如"1人昏迷,左腿开放性骨折");③联系方式并保持电话畅通。若怀疑脊柱损伤,需特别强调"禁止移动伤员"。
第二步:生命体征评估(30秒-1分钟)
意识判断:轻拍伤员双肩,大声呼喊"能听到吗?",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。若伤员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(仅喘息不算有效呼吸),立即启动心肺复苏(CPR)。
出血筛查:采用"望触问"法快速识别出血点:
望:观察衣物是否有血液渗出,注意隐蔽部位如腋窝、腹股沟;
触:佩戴手套后轻压可疑区域,感受是否有液体渗出;
问:询问伤员"哪里疼?",但需注意昏迷者无法提供有效信息。
第三步:关键急救措施(1-2分钟)
心肺复苏(CPR):
按压位置:两乳头连线中点(胸骨下段);
按压深度:成人5-6厘米,儿童4-5厘米;
频率:100-120次/分钟,配合30:2的人工呼吸比例(非专业人员可仅持续按压)。
案例:2025年青岛某医院门诊部,护士通过3分钟持续胸外按压成功复苏心脏骤停老人,印证了"无间断按压"的重要性。
止血技术:
直接加压法:用干净布料覆盖伤口,持续按压15分钟以上。适用于四肢浅表出血,有效率达90%。
止血带使用:仅用于动脉喷射状出血,需标注使用时间(每1小时放松1-2分钟)。错误使用(如绑扎过松或时间过长)可能导致肢体坏死。
特殊部位处理:颈部出血需填塞止血,开放性颅脑损伤应用无菌碗覆盖后包扎,避免脑组织脱水。
脊柱保护:
对昏迷伤员采用"轴向翻身"法:3-4人同步托住头、颈、胸、腰、臀,保持身体呈直线移动。
禁止拖拽或抱扶,2020年福建某车祸中,错误搬运导致伤员高位截瘫的案例仍具警示意义。
第四步:持续监测与准备转运(2-3分钟)
体征再评估:每2分钟检查一次呼吸、脉搏及出血情况,及时调整急救措施。
保温措施:用保温毯或衣物覆盖伤员,但烧伤患者需保持创面干燥通风。
转运准备:对疑似脊柱损伤者,使用硬质担架或门板固定;对骨折伤员,用夹板或躯干固定法限制活动。
三、常见误区与科学纠正
误区:"先搬离现场再施救"
纠正: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,优先实施急救。2025年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》明确要求"急救与现场保护同步进行"。
误区:"给昏迷者喂水或药物"
纠正:昏迷者可能存在颅脑损伤或内脏破裂,喂食可能导致误吸或加重出血。正确做法是保持侧卧位,清理口腔异物。
误区:"拔出刺入体内的异物"
纠正:木桩、钢筋等异物可能起到填塞止血作用,现场拔除会引发大出血。应固定异物后尽快送医。
四、全民急救能力提升:从知识到行动
培训普及:建议将急救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,社区定期开展实操演练。上海2024年试点"急救进地铁"项目,使站内工作人员CPR合格率提升至92%。
设备配置:在公共场所配置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并标注清晰位置。北京首都机场数据显示,AED使用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67%。
法律保障:我国《民法典》第184条明确"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",为施救者解除后顾之忧。
结语:生命至上,分秒必争
黄金3分钟不仅是医学概念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。从浙江苍南的奇迹复苏到青岛门诊部的生死时速,每一次成功抢救都印证了科学急救的力量。掌握这些关键步骤,或许某天你也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者。记住:在急救现场,你不仅是旁观者,更是第一个到达的"医生"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