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祸后先救谁?分清轻重缓急的 “院前急救优先级”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00:41 来源:医鉴网
车祸现场往往一片混乱,伤者可能同时出现多种伤情,呼喊声、呻吟声交织,很容易让施救者陷入慌乱,不知该先救谁。其实,院前急救有明确的优先级划分原则,即 “先救命、后治伤,先重后轻、先急后缓”。掌握这一原则,能在有限时间内挽救更多生命。
一、第一优先级:危及生命的 “即刻致命伤”
这类伤情若在数分钟内得不到处理,伤者就会失去生命,必须优先抢救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:
1. 心跳呼吸骤停
无论伤者是因严重创伤、失血还是窒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,都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(CPR)。大脑缺氧超过 4-6 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,因此每一秒都至关重要。施救者应立即跪在伤者身边,按照 30:2 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,同时安排他人拨打急救电话,切勿因判断其他伤情而延误抢救时机。
2. 气道梗阻
车祸中,伤者可能因舌后坠、呕吐物堵塞、异物卡喉或颈部受伤导致气道闭塞。表现为面色发紫、无法说话、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。此时需立即开放气道:若怀疑脊柱损伤,采用 “推举下颌法”(双手拇指向前推下颌骨,避免头部后仰);若无脊柱损伤,可仰头提颏打开气道,并用手指清除口腔内可见异物。若异物卡喉无法取出,可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(针对清醒者)或胸部冲击法(针对昏迷者)。
3. 大出血
动脉出血(如颈动脉、股动脉破裂)会导致伤者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,迅速进入休克状态。这类出血表现为血液呈喷射状,颜色鲜红。发现时需立即用止血带在伤口近心端止血(如大腿出血扎在大腿中上 1/3 处),并记录使用时间,每隔 30 分钟放松 1 次(每次 1-2 分钟),防止肢体缺血坏死。若现场没有止血带,可用宽布条、腰带等替代,但禁止使用细绳、铁丝等易造成组织损伤的物品。
二、第二优先级:可能危及生命的 “潜在致命伤”
这类伤情若在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得不到处理,可能发展为致命伤,需在处理完第一优先级伤情后立即处理。
1. 张力性气胸
车祸中胸部受到剧烈撞击(如方向盘挤压、肋骨骨折)可能导致张力性气胸,表现为伤者呼吸困难、口唇发紫、患侧胸部隆起、气管向对侧偏移。此时气体不断进入胸腔却无法排出,会压迫心脏和肺部,危及生命。现场可采用 “针头排气法” 紧急处理:用粗针头(如 12 号针头)在患侧锁骨中线第 2 肋间刺入胸腔,缓解压力,随后用纱布覆盖针头固定,等待专业医护人员进一步救治。
2. 严重颅脑损伤
头部受到撞击后,若伤者出现意识模糊、呕吐、抽搐、瞳孔不等大等症状,可能存在颅内出血或脑疝风险。此时需让伤者平卧,头偏向一侧(防止呕吐物窒息),避免随意搬动头部,更不能用力摇晃试图唤醒伤者。若伤者佩戴头盔,切勿强行取下(除非影响气道通畅),以免加重颈椎损伤。
3. 多发骨折合并休克
四肢或骨盆多处骨折可能导致大量内出血(如骨盆骨折出血量可达 2000-4000 毫升),伤者会出现面色苍白、四肢湿冷、脉搏细速、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。处理时需先控制明显出血,再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(避免断端移位加重出血),同时让伤者平卧,下肢抬高 20-30 度(增加回心血量),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(防止血管扩张加重休克)。
三、第三优先级:非致命性损伤
这类伤情不会立即危及生命,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或功能障碍,需在保障前两类伤者得到救治后再处理。
1. 单纯骨折(无大出血或休克)
如手臂、小腿等单一部位骨折,伤者意识清醒、生命体征稳定。处理时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(夹板长度需覆盖骨折上下关节),固定前在骨突处垫软布减少压迫,固定后检查远端血液循环(如手指、脚趾是否能活动、有无麻木感)。若骨折端已露出皮肤(开放性骨折),切勿将其推回体内,只需用干净纱布覆盖伤口,再进行固定。
2. 软组织损伤
包括皮肤擦伤、裂伤、挫伤等,若伤口较浅、出血量少,可用生理盐水(或干净清水)冲洗后,用碘伏消毒,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。若伤口内有异物(如泥沙、玻璃碎片),不要强行清理,简单包扎后交由医护人员处理,避免自行操作导致感染。
3. 轻度烧烫伤
车祸中若因油箱泄漏、电路短路引发火灾,可能造成轻度烧烫伤。对于面积较小(不超过手掌大小)的 Ⅰ 度或浅 Ⅱ 度烧伤,可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 15-30 分钟(降低局部温度),随后用无菌纱布覆盖,不要涂抹牙膏、酱油等民间偏方,以免影响后续治疗。
四、优先级判断的 3 个关键技巧
快速扫视,锁定 “安静的危险”:现场中,大喊大叫的伤者往往伤情相对较轻,而那些沉默不语、意识模糊的伤者可能更为危急,需优先检查。
“ABC 原则” 快速评估:A(Airway,气道)、B(Breathing,呼吸)、C(Circulation,循环)是判断生命体征的核心。先检查气道是否通畅,再看呼吸是否正常,最后判断血液循环(有无大出血、脉搏是否可触及),以此确定优先级。
团队协作,分工明确:若现场有多名施救者,应立即分工:1 人负责判断伤情、划分优先级;1 人处理第一优先级伤者;1 人拨打急救电话(说明事故地点、伤者人数、最重伤情);其他人负责设置警示标志、疏导交通,避免二次事故。
五、特殊情况的优先级调整
孕妇受伤:若孕妇出现危及生命的伤情,需优先抢救孕妇生命(胎儿的存活依赖于母体),同时尽量保持孕妇平卧位,右侧腰部垫高 15 度(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)。
儿童与老人:儿童器官发育尚未成熟,老人多伴有基础疾病(如心脏病、高血压),即使是看似轻微的伤情也可能快速恶化,在同等伤情下,可适当提高其救治优先级。
群体性车祸:当伤者超过 3 人时,需快速标记伤情(可采用 “红黄绿” 三色法:红色代表第一优先级,黄色代表第二优先级,绿色代表第三优先级),优先救治红色标记的伤者,再依次处理其他人员,避免因 “平均用力” 而延误重症伤者的抢救。
车祸后的黄金救援时间通常为 “白金 10 分钟” 和 “黄金 1 小时”,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分清轻重缓急,直接决定了伤者的生存率和预后。记住,院前急救的核心不是 “治好” 伤者,而是通过科学的优先级划分,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时间,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。平时多熟悉这些原则,关键时刻才能冷静应对,成为车祸现场的 “生命守护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