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车祸场景的急救要点:碰撞、翻车、坠崖的应对指南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00:20 来源:医鉴网
车祸现场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,但错误的救援行为可能让轻伤变重伤,甚至直接威胁生命。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与专业急救指南,系统梳理碰撞、翻车、坠崖三大典型车祸场景的急救要点,帮助公众在危急时刻做出科学决策。
一、碰撞事故:从“黄金4分钟”到“致命误区”的生死博弈
典型案例:2025年2月,北京五环路三车连撞事故中,一名热心市民强行拖拽卡在驾驶座的伤员,导致其颈椎二次损伤,最终高位截瘫。这一悲剧揭示了碰撞事故中急救的核心原则:避免二次伤害。
1. 现场评估与安全隔离
环境安全:立即开启双闪灯,在普通道路后方50米、高速路150米处设置三角警示牌。若车辆漏油、漏电或货物倾覆,立即撤离至护栏外。
伤情分级:按“ABCDE”原则快速评估:
A(气道):清除口鼻异物,用“推额抬颏法”开放气道。
B(呼吸):观察胸廓起伏,若呼吸停止,立即开始心肺复苏(CPR)。
C(循环):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,若脉搏微弱,持续按压胸部中央。
D(神经功能):询问伤员姓名、时间,检查肢体能否自主活动。
E(暴露伤情):剪开衣物,检查隐蔽伤口(如腹部穿刺伤)。
2. 针对性急救措施
大出血:用干净布料直接加压伤口15分钟以上;若出血呈喷射状,在伤口近心端绑扎止血带(标注时间,每1小时放松1-2分钟)。
骨折固定:用木板、杂志或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,避免移动时加重损伤。
烧伤处理: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15-30分钟,切勿撕扯粘连衣物或涂抹牙膏、酱油。
3. 致命误区警示
盲目移动伤员:若怀疑脊柱损伤,随意拖拽可能导致瘫痪。仅在车辆起火等极端危险环境下,才需整体平移伤员。
喂水喂药:昏迷者可能存在颅内损伤或消化道穿孔,喂水会引发呕吐、误吸,导致窒息。
拔出异物:若伤员被玻璃碎片、钢筋等刺入身体,拔出可能引发大出血或器官损伤,需固定后等待专业救援。
二、翻车事故:从“翻滚失控”到“科学自救”的生存法则
典型案例:2024年9月,一辆SUV在山区急转弯时侧翻坠沟,驾驶员因未固定身体导致多处骨折,而乘客因抓住方向盘并蜷缩身体仅受轻伤。这一对比凸显了翻车事故中自救的关键:减少身体位移。
1. 翻车前的自我保护
驾驶员:感到车辆失控时,立即关闭发动机钥匙,双手紧握方向盘,双脚勾住踏板,背部紧贴座椅靠背,避免翻滚时撞击铁质器物。
乘客:迅速趴到座椅上,抓住车内固定物(如扶手、安全带卡扣),避免被甩出车外。
2. 翻车后的逃生技巧
判断环境:若车辆未起火且车门可打开,按顺序逃生:先解开安全带,打开车门,头部紧贴胸前,抱成一团从车上滚出。
破窗逃生:若车门无法打开,用安全锤敲击车窗四角(侧窗玻璃比挡风玻璃易碎),或按下自动破窗装置。
避免二次伤害:逃生后远离车辆,防止燃油泄漏引发爆炸;若身上着火,立即倒地滚动灭火,切勿张嘴呼喊。
3. 特殊场景应对
车辆坠崖:若预感车辆将坠崖,抓紧方向盘,身体后仰紧贴座椅,随车体翻滚;落地时缩头弓背,双手抓紧固定物体,保护头部。
车辆落水:若水较浅,等车辆停稳后从车门逃生;若水较深,深呼吸后用力推开车门或打破车窗,潜游而出。
三、坠崖事故:从“高空坠落”到“极限生存”的救援逻辑
典型案例:2022年5月,一辆旅游大巴在山区坠崖,救援人员通过“头锁固定法”稳定伤员颈部,配合消防员用液压钳精准破拆车门,成功救出被困乘客。这一案例揭示了坠崖事故中救援的核心:稳定生命体征,控制次生伤害。
1. 现场评估与优先级排序
环境安全:若车辆悬停在悬崖边,用绳索固定车体,防止二次坠落;若车辆已坠落,远离不稳定区域,防止山体滑坡或落石。
伤情分级: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(如大出血、气胸、脊柱损伤),再处理骨折或软组织损伤。
2. 针对性急救措施
开放性气胸:用干净布料覆盖伤口,外用胶带密封三边,形成“单向阀”效应,防止空气进入胸腔。
离断肢体:用干净敷料包裹断肢,外置冰袋降温保护,随伤员一起送医;切勿将断肢浸泡在液体中或直接塞入体腔。
脊柱损伤:用颈托固定颈部,或由3-4人同步托住头、肩、臀、腿,保持身体呈直线平移至硬质担架。
3. 心理干预与团队协作
心理安抚:坠崖幸存者常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救援人员需用平静的语气沟通,避免使用“别怕”“没事”等否定性语言。
团队协作:指定专人负责报警、止血、固定、搬运等任务,避免多人同时操作导致混乱。
结语:科学施救,让“热心”成为“生的希望”
车祸现场的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但科学的流程比速度更重要。从碰撞事故中的“ABCDE评估法”,到翻车事故中的“身体固定技巧”,再到坠崖事故中的“优先级救援逻辑”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。记住:错误的救援可能让善意变成伤害,而科学的施救能让“热心”真正成为“生的希望”。
附:家庭急救包必备清单
消毒纱布、绷带、三角巾
止血带、弹性夹板
一次性手套、口罩
急救手册、联系卡
保温毯、手电筒、哨子
安全锤、便携式AED(如有条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