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气重总犯困?拔个罐在 “肚脐周围”,罐印黑紫说明湿邪重-医鉴网

医鉴网

刮痧拔罐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中医 > 中医诊疗 > 刮痧拔罐 >> 正文

湿气重总犯困?拔个罐在 “肚脐周围”,罐印黑紫说明湿邪重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1 09:32:38 来源:医鉴网

明明睡了八小时,白天却还是昏昏欲睡,脑袋像裹了层湿布;浑身沉重乏力,连迈开腿都觉得费劲 —— 这些 “被湿气缠身” 的感觉,在梅雨季或爱吃生冷的人群中格外常见。中医认为,湿气重会困住脾胃、阻滞气机,导致身体 “运转失灵”,而在肚脐周围拔罐,能快速排出湿邪,罐印的颜色还能反映湿气轻重,黑紫的罐印往往提示湿邪缠身,拔完后浑身会轻快不少。

湿气重总犯困:湿邪困住的 “身体失灵”

中医理论中,“湿为阴邪,易阻气机,损伤阳气”。当我们长期处于潮湿环境、贪吃生冷油腻,或脾胃功能虚弱时,体内就会滋生 “湿邪”。湿邪像 “无形的胶水”,会黏滞气机、阻碍气血运行,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:

困倦乏力:湿邪困住脾胃,气血生成不足,大脑得不到充分滋养,表现为白天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,哪怕坐着也想打盹,睡醒后仍觉得累。

身体沉重:湿邪重的人常感觉 “头重如裹”“四肢沉重”,就像身上绑了沙袋,走路、爬楼梯都比别人费劲。

消化不佳:伴有腹胀、大便黏马桶、舌苔厚腻等症状,这是湿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的典型表现。

皮肤问题:可能出现湿疹、痤疮反复,皮肤油腻发光,甚至下肢水肿,按压后凹陷不易恢复。

湿气重的核心是 “湿邪阻滞气机”,而肚脐周围是脾胃所在的 “核心区域”,这里拔罐能直接作用于祛湿的关键脏腑,快速缓解困重感。

肚脐周围:祛湿的 “黄金区域”

肚脐周围被称为 “神阙周围”,这里不仅有肚脐(神阙穴),还有天枢、气海、关元等重要穴位,是脾胃功能的 “调控中心”,成为祛湿拔罐的首选部位,原因在于:

脏腑关联:肚脐周围对应着脾胃和肠道,而 “脾主运化水湿”,脾胃功能虚弱是湿气重的根源。在这一区域拔罐,能直接刺激脾胃,增强其运化水湿的能力,从源头减少湿气生成。

经络密集:神阙穴是 “任脉” 上的要穴,周围的天枢穴属于 “足阳明胃经”,气海、关元穴是 “元气汇聚之地”。这些穴位共同构成了一个 “祛湿网络”,拔罐时能同时疏通多条经络,加速湿邪排出。

反应直观:肚脐周围的皮肤较薄,拔罐后罐印的颜色、形态能清晰反映体内湿邪的轻重,黑紫、瘀青的罐印多提示湿邪重且伴有瘀滞,淡红、散在的罐印则说明湿气较轻。

无论是内湿(脾胃虚弱生成)还是外湿(环境入侵),在肚脐周围拔罐都能发挥作用,尤其适合湿气重导致的犯困乏力。

肚脐周围拔罐:排出湿邪的 “直接手段”

在肚脐周围拔罐操作不复杂,在家就能进行,关键是选对罐子、掌握留罐时间和观察罐印:

准备工具:

罐具:选择玻璃罐或真空罐(新手推荐真空罐,操作更安全),规格以中号(直径 5-6 厘米)为宜,方便在肚脐周围灵活放置。

辅助:若用玻璃罐,需准备酒精棉球、打火机;真空罐则需配套的抽气筒。

操作步骤:

姿势:仰卧位,露出肚脐及周围皮肤,放松腹部肌肉,可在身下垫毛巾防止罐具滑落。

选穴:以肚脐(神阙穴)为中心,在周围 3-5 厘米范围内选 3-4 个点,包括天枢穴(肚脐旁 2 寸)、气海穴(肚脐下 1.5 寸)等。

拔罐:

玻璃罐:用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一圈(迅速抽出,避免烫伤),立即将罐扣在选好的部位,利用负压吸附皮肤。

真空罐:将罐口对准穴位,用抽气筒抽出罐内空气,直至皮肤微微隆起,患者感到轻微酸胀为宜。

留罐时间:每次留罐 10-15 分钟,新手可缩短至 5-10 分钟,避免出现水泡。

罐印解读:

黑紫色罐印:提示湿邪重且伴有气血瘀滞,这类人多有长期困倦、身体沉重的症状,需要坚持拔罐几次。

紫红色罐印:说明有湿邪但程度较轻,可能伴有轻微的气机不畅,罐印消退较快。

淡红色罐印:湿邪不明显,可能只是近期略有湿气,身体无明显不适。

罐印起水泡:提示湿邪过重,或留罐时间过长,需暂停拔罐,待水泡消退后再进行,小水泡可自行吸收,大水泡需消毒处理。

拔罐后 1-2 小时内,多数人会感到腹部温暖,白天的困倦感减轻,身体沉重感缓解,就像 “卸下了包袱”。

注意事项:让拔罐更安全祛湿

时机选择:避开空腹、饱腹状态,最好在饭后 1-2 小时进行;梅雨季、夏季湿气重时可每周拔罐 1 次,其他季节每月 2-3 次即可。

保暖避风:拔罐时和拔罐后半小时内,要避免空调、风扇直吹腹部,以防寒气入侵。拔罐后可喝一杯温热水,帮助湿邪随代谢排出。

禁忌人群:孕妇、月经期女性(尤其是月经量多者)、皮肤有破损或溃疡者、腹部有肿瘤者,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(如血小板减少)的人,不宜在肚脐周围拔罐。

频率控制:同一部位两次拔罐需间隔 3-5 天,待罐印完全消退后再进行,避免频繁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。

配合调理:加速排出湿邪

饮食祛湿:拔罐后可喝红豆薏米粥(薏米需炒制去除寒性)、茯苓茶,少吃生冷、甜腻食物(如冰饮、蛋糕),避免加重湿邪。

运动辅助:每天快走 20 分钟或做八段锦(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 动作),通过运动生阳化湿,让身体微微出汗,帮助湿邪排出体外。

环境改善:保持居住环境干燥,梅雨季可使用除湿机;雨天减少外出,避免淋雨或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。

穴位按摩:拔罐后按揉足三里(外膝下 3 寸)和阴陵泉(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),每个穴位 1 分钟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从根源减少湿气生成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若拔罐后出现持续腹痛、头晕乏力,或长期犯困伴有体重骤降、大便带血等症状,可能是其他疾病(如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)的信号,需及时就医检查,不可仅靠拔罐缓解。

湿气重总犯困,不是 “懒” 的表现,而是身体在提醒 “需要排湿”。在肚脐周围拔罐就像 “给身体开了个排湿口”,能直接排出湿邪、激活脾胃功能,罐印的颜色还能帮你判断湿气轻重。配合饮食、运动调理,就能让身体摆脱湿邪的困扰,白天精力充沛,不再被困倦缠身。毕竟,一身轻松的感觉,才是身体本该有的状态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