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疫苗接种后,护理重点有何不同?一篇讲清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3 11:26:46 来源:医鉴网
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,但不同类型的疫苗由于成分、作用机制和接种人群的差异,接种后的护理重点也有所不同。掌握这些针对性的护理知识,能更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,保障接种效果。
新冠疫苗:关注全身反应与特殊人群护理
新冠疫苗作为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武器,接种后需重点关注全身反应。多数人接种后可能出现乏力、低热(37.3-38℃)等症状,这是免疫系统启动的正常表现,通常无需特殊处理,注意休息、多喝温水即可缓解。但若出现持续高热(超过 38.5℃且超过 24 小时)、呼吸困难或过敏性皮疹,需立即就医。
特殊人群的护理需格外注意:老年人接种后建议在接种点延长观察至 1 小时,回家后 24 小时内避免独自外出;有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的人群,接种后应继续规律服药,不可擅自停药,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病指标变化。此外,新冠疫苗接种后局部红肿硬结的发生率略高,若直径小于 3 厘米,可通过冷敷减轻肿胀;超过 3 厘米或伴有疼痛加剧,可改用温敷促进吸收。
HPV 疫苗:重视局部反应与接种周期维护
HPV 疫苗(尤其是九价疫苗)接种后,局部不良反应较为常见,护理重点在于接种部位的保护。接种后 48 小时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、红肿或硬结,此时应避免揉搓或按压,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。若疼痛明显,可适当冷敷(每次 15-20 分钟,间隔 1-2 小时),但需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。
由于 HPV 疫苗需按 0、2、6 月(二价 / 四价)或 0、1、6 月(九价)的周期完成接种,护理中需特别关注接种时间的衔接。若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延迟接种,无需重新开始流程,只需补种剩余剂次即可。另外,部分女性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或乏力,建议接种后休息 15 分钟再离开,避免立即从事驾驶等精细操作。
狂犬疫苗:强调接种规范性与伤口护理
狂犬疫苗多为暴露后应急接种,护理重点首先是保证接种的完整性。无论伤口情况如何,都需严格按照 5 针法(0、3、7、14、28 天)或 “2-1-1” 四针法(0 天 2 剂、7 天 1 剂、21 天 1 剂)完成全程接种,不可中途中断。若接种期间出现高热或过敏反应,需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接种计划,而非擅自停药。
接种狂犬疫苗的同时,需同步做好伤口护理。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,即使已接种疫苗,仍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,再用碘伏消毒。若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,需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清创,必要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。接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,减少浓茶、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,以防加重身体负担。
流感疫苗:关注接种时机与特殊症状
流感疫苗接种后护理的核心是把握防护起效时间。由于流感疫苗接种后约 2 周才能产生有效抗体,这段时间仍需做好日常防护(如戴口罩、勤洗手)。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低热、肌肉酸痛等症状通常较轻微,持续 1-2 天即可缓解,无需服用退烧药,多休息、补充水分即可。
儿童和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后需重点观察精神状态。儿童若出现烦躁哭闹、拒食或接种部位红肿超过 5 厘米,需及时联系医生;老年人若出现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等罕见严重反应,需立即就医。此外,流感疫苗每年毒株成分可能不同,护理知识中需明确:每年都需接种当年的流感疫苗,往年接种史不能替代当前防护。
儿童一类疫苗:分年龄段的精细化护理
儿童接种一类疫苗(如乙肝疫苗、百白破疫苗、脊灰疫苗等)的护理需根据年龄和疫苗类型调整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,家长需观察接种部位是否有化脓(正常反应),若脓疱破溃,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即可,不可挤压;接种卡介苗后 2-4 周出现的局部红肿、化脓甚至形成小溃疡是正常现象,保持清洁干燥即可,无需涂抹药膏,一般 8-12 周会自行结痂愈合。
百白破疫苗接种后,部分婴幼儿可能出现接种部位硬结,可在接种后 48 小时用温热毛巾热敷(温度不超过 40℃),每天 2-3 次,每次 10 分钟,促进硬结吸收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宜喂奶或进食,以免影响疫苗活性;注射型脊灰灭活疫苗则需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。儿童接种后若出现持续哭闹超过 3 小时、高热不退或抽搐等情况,需立即前往儿科就诊。
不同疫苗的护理差异源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接种场景的不同,但核心原则始终是:密切观察、科学应对、规范接种。了解这些针对性的护理要点,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,也能在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正确措施,让疫苗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防护作用。无论是哪种疫苗,接种后若对自身状况有任何疑虑,及时咨询接种点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都是最稳妥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