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封灌汤包:一笼藏着千年汴京味的玲珑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29 10:38:11 来源:医鉴网
在开封的老街巷里,总有些挂着 “第一楼”“黄家包子” 招牌的店铺,木格窗里飘出蒸腾的热气,刚出笼的灌汤包在白瓷盘里列队,像一个个饱满的白玉灯笼。食客们屏息凝神,用筷子轻轻夹起,蘸一点香醋,咬开一个小口,吮吸着鲜美的汤汁,再细细品味 —— 这便是让开封人引以为傲的灌汤包,一笼包子里藏着千年汴京的饮食密码,一口汤汁里盛着中原文化的精致与厚重。
开封灌汤包的历史,可追溯至北宋时期的汴京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当时汴京的酒楼食肆里已有 “灌浆馒头”,其外形与做法和现代灌汤包极为相似,是达官贵人与市井百姓都喜爱的点心。北宋灭亡后,宫廷厨师流落民间,将灌汤包的技艺带到开封,历经元明清三代的改良,逐渐形成如今的风味。清末民初,开封出现了专门售卖灌汤包的店铺,其中 “第一楼” 始于 1922 年,凭借独特的 “提起来像灯笼,放下去像菊花” 的造型,成为灌汤包的代表品牌,让这道美食从开封走向全国。
正宗的开封灌汤包,从外形到口感都透着 “玲珑” 二字。面皮需用 “死面”(未发酵的面团)制作,讲究 “薄如纸,透如纱”。老师傅将面团擀成直径约 5 厘米的圆皮,薄到能看清对面的指纹,却又韧性十足,包裹馅料时不易破损。擀皮的手法极为关键,需用擀面杖在面皮边缘擀出 18 道褶,每道褶都均匀细腻,收口处捏成一个小巧的 “肚脐眼”,这样蒸出来的灌汤包才会像绽放的菊花,既美观又能锁住汤汁。
馅料与汤汁是灌汤包的灵魂,二者实为一体。传统灌汤包以猪肉馅为主,选用开封本地的猪后腿肉,肥瘦比例严格控制在 3:7,剁成肉糜后加入姜末、酱油、料酒等调料,最关键的一步是加入 “皮冻”—— 用猪皮与鸡骨熬制的胶质冻,切碎后与肉馅拌匀。当灌汤包入笼蒸熟,皮冻受热融化成汤汁,这便是灌汤包 “汤鲜肉嫩” 的秘密。好的灌汤包汤汁丰盈,约占总体积的三分之一,轻轻晃动盘子,能看到包子里的汤汁在晃动,诱人至极。
蒸制灌汤包的过程,是对火候的极致考验。必须用竹制蒸笼,铺上浸湿的笼布,将生包子均匀摆放,间距保持在 1 厘米以上,避免粘连。蒸锅需用沸水旺火,蒸制时间严格控制在 8 分钟 —— 时间短了不熟,时间长了面皮会破,汤汁会漏。经验丰富的师傅能通过蒸笼的雾气判断熟度,当雾气变得稀薄,包子微微鼓起,便知恰到好处。出笼时,师傅会用长筷子轻轻夹起包子,放入铺着姜丝的盘中,姜丝既能去腥,又能中和油腻。
在开封,吃灌汤包有 “三轻” 原则:轻提、轻放、轻咬。先用筷子轻轻提起包子,放在勺子里;再轻轻咬开一个小口,避免汤汁四溅;然后慢慢吮吸汤汁,感受那股鲜美的滋味;最后再蘸上少许香醋,连同面皮和馅料一起吃下。老开封人常说:“吃灌汤包心急不得,就像开封人的生活,慢悠悠才能品出滋味。”
灌汤包的馅料如今已愈发丰富,除了传统的猪肉馅,还有三鲜馅(加入虾仁、海参)、蟹黄馅、素馅等,但最受欢迎的始终是经典的猪肉馅。在开封,灌汤包不仅是早餐,更是宴请宾客的 “压轴菜”,逢年过节,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笼灌汤包,寓意 “团团圆圆”。
如今,开封灌汤包已成为河南美食的名片,但其精髓始终留在开封。就像开封这座城市,既有千年古都的厚重,又有市井生活的鲜活,灌汤包的每一道褶里,都藏着汴京的繁华记忆;每一口汤汁里,都透着开封人的生活智慧。当热气腾腾的灌汤包端上桌,那股鲜美的香气,便是开封最动人的味道,温柔而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