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期疼痛到打滚?警惕继发性痛经,可能不是 “忍忍就好”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5:35:45 来源:医鉴网
“经期疼痛是正常的,忍忍就过去了”—— 这是很多女性对痛经的固有认知。但当疼痛剧烈到打滚、冷汗直流,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时,就可能不是简单的 “原发性痛经”,而是继发性痛经发出的预警信号,背后或许隐藏着需要及时干预的妇科疾病。
先分清: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的本质区别
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青春期女性身上,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。这种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后开始,集中在经期前 1-2 天,表现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,可能伴随腰酸、乏力,但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,且随着年龄增长或生育后可能逐渐缓解。
而继发性痛经则不同,它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发的,多见于育龄期女性。疼痛往往在月经来潮前就开始,持续时间较长,可能贯穿整个经期,甚至在非经期也有下腹部坠胀、隐痛。更重要的是,继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会逐渐加重,从最初的轻微不适发展到难以忍受,单纯依靠止痛药也无法缓解,此时若一味 “硬扛”,可能延误疾病的诊治。
继发性痛经背后的常见疾病
子宫内膜异位症:这是导致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(如生长在卵巢、盆腔腹膜等部位)会随着月经周期出血,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和粘连,导致剧烈疼痛。除了经期剧痛,患者还可能出现性交痛、排便痛,甚至不孕。卵巢巧克力囊肿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表现,若囊肿破裂,还会引发急腹症。
子宫腺肌症:当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时,会导致子宫增大、质地变硬,引发痛经。这种疼痛多为持续性下腹痛,月经量明显增多,经期延长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症状。子宫腺肌症的痛经特点是 “进行性加重”,即每一次月经都比上一次更痛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盆腔炎:慢性盆腔炎患者在经期会因盆腔充血而使原有炎症加重,出现痛经症状。疼痛多为下腹部坠胀、腰骶部酸痛,同时可能伴随白带增多、异味,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。若急性期未彻底治愈,炎症反复发作,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、堵塞,增加不孕风险。
子宫肌瘤:黏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,导致经血排出不畅,引发痛经。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多、经期延长,肌瘤较大时还能在下腹部摸到包块。若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,还会出现尿频、便秘等症状。
出现这些情况,千万别再 “忍”
当痛经出现以下特点时,需高度警惕继发性痛经,及时就医:疼痛逐年加重,从轻微不适发展到必须卧床;止痛药效果越来越差,甚至完全无效;经期伴随大量出血、头晕乏力(可能提示贫血);非经期也有下腹部疼痛、性交痛或排便异常;备孕多年却迟迟不能怀孕。
就医后,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、超声、盆腔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病因。针对不同疾病,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药物抑制异位内膜生长,或通过手术切除病灶;子宫腺肌症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、放置宫内节育器(如曼月乐)或手术治疗;盆腔炎则需规范抗感染治疗,避免病情迁延。
总之,继发性痛经不是 “忍忍就好” 的小事,它是身体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。及时分辨疼痛性质,尽早排查病因,才能避免疾病进展,找回 “无痛经期” 的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