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击急救误区要避开,这些常识你必须懂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雷击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户外急救 > 雷击急救 >> 正文

雷击急救误区要避开,这些常识你必须懂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5:34:49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常识 急救 雷击

在雷雨天气的突发事故中,雷击造成的伤亡往往与错误的急救认知密切相关。数据显示,约 60% 的雷击死亡案例并非直接死于电流伤害,而是因旁观者陷入急救误区,错失了黄金抢救时间。这些看似 “常识” 的错误做法,正在悄然夺走本可挽救的生命。了解雷击急救中的常见误区,掌握经科学验证的正确知识,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。​
误区一:被雷击者带电,触碰会触电​
“千万别碰他!被雷劈过的人身上有电,会传过来!” 这是雷击现场最常听到的错误劝阻。这种认知源于对雷电传导原理的误解,却不知正是这个念头让无数伤者失去了生机。​
事实上,雷电击中人体后,强大的电流会以光速通过身体导入地面,整个过程仅需千分之几秒。当施救者赶到现场时,伤者体内早已没有残留电荷,此时接触绝不会导致触电。相反,延迟接触才是最危险的 —— 雷击导致的心脏骤停,每延迟 1 分钟心肺复苏,存活率就会下降 7%~10%。临床数据显示,在雷击发生后 4 分钟内开始抢救,存活率可达 43%,而超过 10 分钟后存活率不足 10%。​
正确的做法是:在确认现场安全后,立即靠近伤者检查生命体征。若发现呼吸心跳停止,无需犹豫,马上实施心肺复苏。记住,此时最危险的不是 “带电”,而是观望等待。​
误区二:只要还有意识,就无需紧急救治​
“他还能说话,应该没事,歇会儿就好了。” 这种判断在雷击现场屡见不鲜,却忽略了雷电伤害的 “延迟性” 特点。雷电电流对人体的损伤不仅是即时性的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后续病变,看似轻微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危机。​
雷电产生的高压电会破坏心肌细胞,导致心律失常,这种损伤可能在数小时后突然恶化。有案例显示,伤者被雷击后仅出现轻微灼伤和头晕,拒绝就医,却在 2 小时后因心室颤动突然死亡。此外,电流还可能损伤肾小管,导致急性肾衰竭,这种伤害的症状往往在 24~48 小时后才显现。​
即使伤者意识清醒,也必须遵循 “强制就医” 原则。现场处理后应立即送往医院,进行心电图、肌酸激酶、肾功能等检查,排除内脏隐性损伤。尤其是出现耳鸣、视力模糊、胸闷、肢体麻木等症状时,更不能掉以轻心,这些都是潜在严重损伤的信号。​
误区三:对 “假死” 状态放弃抢救​
当看到被雷击者瞳孔放大、皮肤焦黑、毫无反应时,很多人会误以为已经死亡而放弃抢救。这是对雷击伤害特殊性缺乏了解造成的错误判断。​
雷电导致的 “假死” 状态并不罕见。电流可能抑制呼吸中枢,使呼吸变得极其微弱,仅表现为胸廓微弱起伏;同时,心肌因电流刺激出现短暂停搏,但并未完全坏死。在这种情况下,持续的心肺复苏可能重启心脏功能。医学文献记载,曾有被雷击者在心跳停止 15 分钟后,通过持续心肺复苏最终获救。​
判断是否需要抢救的唯一标准是呼吸和心跳,而非外观状态。即使伤者出现尸斑样皮肤改变,只要未确认呼吸心跳完全消失超过 30 分钟,就应坚持抢救。正确的做法是:持续进行心肺复苏,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并使用心电监护设备确认无法复苏为止。​
误区四:用民间偏方处理雷击灼伤​
“快涂些牙膏消炎,抹点酱油能止痛!” 在雷击现场,这类基于经验的处理方式很常见,但却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。雷击造成的灼伤与普通烧伤不同,其高温可达数千摄氏度,会形成深度碳化损伤,盲目涂抹异物会加重感染风险。​
雷电灼伤的伤口往往呈现 “外浅内深” 的特点,表面看似面积不大,实际可能深达肌肉和骨骼。此时正确的处理是: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布料轻轻覆盖伤口,避免破损皮肤暴露在空气中;若伤口有出血,采用直接压迫法止血,持续按压 10~15 分钟。绝对不能涂抹牙膏、酱油、草药等物质,这些东西会阻碍热量散发,引发感染,还会干扰医生对伤口深度的判断。​
对于衣物与皮肤粘连的情况,不要强行剥离,应保留粘连部分,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,连同粘连衣物一起覆盖包扎,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医院处理。​
误区五:在树下避雨更安全​
“大树能挡雨,也能挡雷电。” 这种想法让很多人在雷雨天气主动躲到树下,却不知这是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。树木作为高大物体,被雷击的概率是地面的 20 倍以上,而在树下避雨的人,会因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遭受伤害。​
当雷电击中树木时,电流会沿着树干向下传导,在地面形成环形电压分布,距离落雷点越远,电压越低。如果人站在树下,双脚之间的距离越大,跨步电压就越高,电流可能通过下肢形成回路,导致触电。研究表明,在距离落雷点 5 米范围内,跨步电压足以使人致命。​
正确的户外避险方法是:远离所有高大物体,选择地势低洼处蹲下,双脚并拢,双手抱膝,头部尽量低下,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。若在山区,应避开山顶、山脊和悬崖,尽快下到山腰以下的低矮植被区。​
误区六:室内使用电器不会遭雷击​
“家里有避雷针,用电脑、看电视没事。” 这种认知忽略了雷电波侵入的风险。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,却无法阻止雷电通过电源线、电话线等传导进入室内,这种间接雷击造成的伤害占室内雷击事故的 70%。​
雷电通过电线传导时,会产生数万伏的瞬间过电压,足以击穿电器绝缘层,引发火灾或触电。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电器,靠近正在工作的电器也可能因电磁感应受到伤害。每年雷雨季节,因使用电器导致的雷击伤害案例屡见不鲜。​
雷雨天气在室内的正确做法是:拔掉非必要电器的电源插头,包括电视机、电脑、路由器等;不要使用固定电话,避免雷电通过电话线传导;远离水管、暖气片等金属管道,洗澡时听到雷声应立即关闭热水器并离开浴室。​
了解这些雷击急救的常见误区,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,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保障,也是在危急时刻能帮助他人的关键。雷电灾害虽不可预测,但正确的知识和行动能将伤害降到最低。让这些常识成为每个人的 “安全本能”,才能在雷雨来临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