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骤停别慌!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,黄金 4 分钟能救命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09:52:02 来源:医鉴网
在家中看电视的老人突然倒地、运动场上的年轻人骤然失去意识、饭桌上的亲友瞬间呼吸停止…… 心脏骤停往往毫无征兆,却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夺走生命。数据显示,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每延迟 1 分钟就下降 7%-10%,超过黄金 4 分钟后,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。面对这种生死瞬间,掌握 “胸外按压 + 人工呼吸” 的心肺复苏术,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。
识别心脏骤停:这三个信号要牢记
心脏骤停发生后,能否第一时间识别决定了后续抢救的成功率。遇到有人突然倒地,需在 10 秒内完成 “三看” 判断:
看意识:拍打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 “你还好吗?”,若毫无反应(无睁眼、无肢体活动),说明意识丧失;
看呼吸: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,将耳朵贴近其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,若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样喘息(如叹气般微弱呼吸),需立即施救;
看脉搏:触摸患者颈动脉(位于喉结外侧 2 厘米处),若 10 秒内未感受到搏动,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。
这三个信号中,意识丧失和呼吸异常是最直观的判断依据,无需等到确认脉搏消失再行动,以免延误时机。
第一步:胸外按压,建立 “人工循环”
胸外按压是通过外力挤压胸腔,迫使心脏泵血,维持全身血液循环,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:
摆放体位: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平面上(如地面、硬板床),解开其领口、腰带等束缚物,确保胸部无压迫;
定位按压点: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,双手交叉重叠(手掌根接触胸骨中下段,约两乳头连线中点),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;
按压方法:双臂伸直,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,深度 5-6 厘米(约成年人手掌厚度),频率每分钟 100-120 次(相当于每秒 2 次),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完全回弹,避免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部。
按压时需注意力度均匀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肋骨骨折,也不可力度不足影响血流效果。即使是儿童或老人,也需保证足够的按压深度,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力度。
第二步:人工呼吸,维持 “氧气供应”
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,人工呼吸能为患者肺部输送氧气,避免脑组织缺氧坏死,操作时需遵循 “吹深吹满、可见胸廓起伏” 的原则:
开放气道:用一手按住患者额头,另一手抬起其下巴(仰头提颏法),确保气道通畅,若口中有异物(如呕吐物),需用手指清除;
密封吹气: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,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,双唇完全包裹患者口唇,缓慢吹气 1 秒以上,观察到患者胸廓微微隆起即可;
按压与呼吸配合:每做 30 次胸外按压,进行 2 次人工呼吸,如此反复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。
若担心口对口接触感染,可在患者口鼻处垫一层纱布或口罩,但不可因此延误吹气时机。对于不愿进行口对口呼吸的施救者,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也能挽救生命,切勿因犹豫而放弃施救。
黄金 4 分钟:每一秒都在创造生机
心脏骤停后,大脑细胞在缺氧 4-6 分钟后会出现不可逆损伤,因此 “黄金 4 分钟” 被称为抢救的生死线:
1 分钟内:开始心肺复苏,生存率可达 90%;
4 分钟内:生存率降至 50%,但仍有较大希望挽救生命;
超过 6 分钟:生存率不足 10%,且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。
在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,需让他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清晰说明具体位置、患者状态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,确保急救人员携带除颤仪(AED)尽快到达。若现场有 AED,需在心肺复苏间隙快速使用:按照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,机器自动分析心律,若提示 “建议除颤”,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的情况下按下放电按钮,之后继续胸外按压。
这些细节,决定抢救效果
心肺复苏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,操作时需注意这些关键细节:
按压不间断: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(每次中断不超过 10 秒),即使换人操作,也要在 5 秒内完成交接;
避免过度通气:人工呼吸时吹气不宜过猛过多,以免导致胃部胀气,引发呕吐和误吸;
持续至专业救援:在急救人员到达并接手前,不可随意停止心肺复苏,即使患者出现叹息样呼吸,也需继续操作;
保护自身安全:施救前确保现场安全(如远离漏电、火灾环境),若患者躺在软床上,需在其背部垫硬木板,保证按压效果。
心脏骤停不分年龄和场合,掌握心肺复苏术是每个人的 “必修课”。记住 “判断意识与呼吸、胸外按压 30 次、人工呼吸 2 次、尽早使用 AED” 的核心步骤,在黄金 4 分钟内果断施救,才能为生命赢得转机。定期参加正规的急救培训,模拟实战练习,才能在真正的紧急时刻做到不慌不乱、操作规范,让每一次按压和吹气都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