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外出血急救:远离医院时,如何用身边物品做好应急处理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出血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运动急救 > 出血急救 >> 正文

户外出血急救:远离医院时,如何用身边物品做好应急处理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7:44:37 来源:医鉴网

当在深山徒步时被树枝划伤动脉,在沙漠探险时遭遇碎石割伤,在雨林穿越时被藤蔓勒出伤口 —— 远离医院的户外环境中,任何微小的出血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致命危机。此时,急救包不再是唯一的依靠,背包里的毛巾、口袋中的打火机、路边的植物都可能成为救命工具。掌握 “就地取材” 的应急处理逻辑,能在黄金急救时间内为自己或同伴争取生机。​
第一步:快速评估环境与伤情,建立 “生存优先级”​
户外出血急救的首要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救援。若处于陡坡、激流或野生动物出没区域,需先将伤者转移至相对平坦、避风的临时营地,转移过程中用衣物按压伤口减少出血。若为独自受伤,需强忍疼痛完成初步处理后再呼救,避免因失血过多失去行动能力。​
利用自然光线判断出血类型:阳光下呈现鲜红色且喷射状的为动脉出血,需立即止血;暗红色持续涌出的为静脉出血,需加压包扎;渗血状的毛细血管出血可暂缓处理。同时通过 “三步检查法” 评估失血量:查看衣物浸透范围(拳头大小约 50 毫升)、观察地面血泊面积(手掌大小约 100 毫升)、触摸脉搏(手腕处能摸到但微弱时,失血量已超 500 毫升)。​
记住户外急救的 “三不原则”:不轻易移动嵌入体内的异物(如树枝、碎石),不强行剥离与伤口粘连的衣物,不向伤口涂抹不明草药(可能引发过敏)。​
第二步:就地取材的止血工具:从背包到自然的资源挖掘​
止血材料的分级替代是户外急救的核心技能。当没有无菌纱布时,可按优先级选择:内层用干净的棉质 T 恤(撕下未染色的部分),中层用折叠的速干毛巾(吸水性能强),外层用防水冲锋衣布料(防止外界污染)。若为动脉出血,直接用手掌按压伤口(掌心覆盖范围需超出伤口边缘 3 厘米),同时让同伴用登山杖固定伤肢,避免移动导致出血加剧。​
自制止血带是户外四肢大出血的 “最后防线”。选择宽度≥4 厘米的带状物:背包肩带、腰带、折叠的围巾都是理想材料,绝对禁止使用钓鱼线、细麻绳(会勒断肌肉组织)。制作时在伤口近心端 5 厘米处缠绕,用木棍插入打结处旋转收紧,直至出血停止,最后用胶带或绳子固定木棍。在止血带末端用记号笔(或口红、炭笔)标注时间,每 30 分钟放松 1 分钟(放松时需用手指强力按压伤口)。​
对于躯干出血,可利用保温毯制作加压垫:将保温毯折叠成 5 厘米厚的方块,覆盖伤口后用背包带绕躯干缠绕固定,松紧以能插入两根手指为宜。这种方法能有效分散压力,避免局部组织损伤。​
第三步:伤口清洁与防护:在 “不洁净” 环境中寻找相对安全方案​
户外水源有限时,清洁伤口需遵循 “优先级原则”:动脉出血先止血后清洁,静脉出血边止血边简单清洁,毛细血管出血可彻底清洁。可用的清洁水源按优先级排序:随身携带的矿泉水(最佳)、煮沸冷却的溪水(需煮沸 10 分钟)、过滤后的雨水(用滤水器或干净布料过滤),绝对禁止直接使用未处理的河水、湖水(可能含致病菌)。​
若没有消毒剂,可利用户外常见的 “天然杀菌剂”:将大蒜切片擦拭伤口周围(避免接触伤口内部),或用浓度 50% 以上的白酒冲洗(酒精含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好)。篝火烤过的小刀(灼烧 30 秒后冷却)可用于剔除伤口内的细小异物,但需注意只清除表面可见的碎屑,不可深挖。​
包扎材料的 “防水处理” 至关重要:用保鲜膜(背包中常用于包裹食物)覆盖伤口后再包扎,或在包扎外层套上干净的塑料袋(用剪刀剪开口套在肢体上),防止雨水、露水渗入引发感染。山区环境中,可收集阔叶植物(如梧桐叶、芭蕉叶)煮沸后替代纱布,其天然蜡质层能提供一定防水性。​
第四步:特殊部位出血的针对性处理方案​
头部出血在户外最为凶险,因头皮血管丰富,即使小伤口也可能大量出血。可用登山帽作为压迫工具:将帽子内衬撕下(保留外层),折叠成厚垫覆盖伤口,再将外层帽子戴回加压,同时让伤者保持低头姿势(避免血液流入眼睛)。若伴随颅骨外露,不可直接按压,需用环形垫(用毛巾卷成圈)围绕伤口,再覆盖纱布包扎。​
四肢关节出血需利用夹板固定:用两根等长的树枝(长度超过关节上下各 10 厘米)分别放在肢体两侧,用三角巾(或撕成条的衬衫)缠绕固定,保持关节在功能位(如膝关节屈曲 15 度)。固定后将伤肢抬高至心脏水平,可减少 30% 的出血量。​
颈部出血处理时需格外谨慎:用干净毛巾折叠成宽条,轻轻覆盖伤口(避免压迫气管),用绷带绕颈部缠绕时,在健侧打结(防止压迫颈动脉)。同时让伤者保持头部偏向伤侧,减少血流速度。若出血流入口腔,需让伤者低头吐出,防止窒息。​
第五步:转运过程中的持续护理与信号求救​
当出血得到控制后,转运方案需根据距离医院的时间决定:若 1 小时内可到达,重点保持伤口稳定;若超过 3 小时,需每 20 分钟检查一次包扎情况。用手机记录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(心率、意识状态),若出现皮肤苍白、呼吸急促,需立即停止前进,重新评估止血效果。​
利用户外装备发出求救信号:在空旷地带用石块摆出 “HELP” 字样(每个字母至少 3 米见方),或用反光帐篷布(在阳光下可被 10 公里外看到)定时反射光线。携带卫星电话时,清晰报告位置(经纬度可通过手机指南针获取)、伤情(出血量、处理方式)、人数,便于救援人员携带针对性设备。​
长途转运中的 “能量维持” 不可忽视:让清醒的伤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(每 15 分钟喝 100 毫升,避免呕吐),若没有盐,可用运动饮料替代。不可喂食固体食物,以防胃肠缺血时引发腹胀。寒冷环境中,用保温毯包裹伤者(只露出头部),维持体温在 36℃以上(低体温会加速休克)。​
户外急救的核心不是追求 “完美处理”,而是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。当你懂得用登山绳制作止血带,用篝火消毒工具,用植物叶片包扎伤口时,每一件身边物品都可能成为跨越生死的桥梁。记住,在远离文明的荒野中,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应变能力,才是最可靠的急救包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