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血急救别慌!掌握这几招,关键时刻能救命-医鉴网

医鉴网

出血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运动急救 > 出血急救 >> 正文

出血急救别慌!掌握这几招,关键时刻能救命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7:32:23 来源:医鉴网

日常生活中,从厨房切菜割伤手指到交通事故导致的严重创伤,出血场景随时可能发生。据统计,意外伤害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黄金4分钟内最易逆转的死亡原因之一。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,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保障,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守护。

一、科学判断出血类型:止血前的关键一步
出血分为动脉出血、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类,其急救策略截然不同:

动脉出血:血液呈喷射状涌出,颜色鲜红,若不及时处理,5分钟内即可因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%引发休克。例如,股动脉破裂时,每分钟失血量可达800毫升,相当于成年人全身血量的15%。
静脉出血:血液缓慢渗出,颜色暗红,常见于静脉曲张破裂或深部组织损伤。虽然失血速度较慢,但持续出血仍可能导致贫血或感染。
毛细血管出血:表现为皮肤表面渗血,如擦伤、轻微割伤等,通常可自行凝固。
案例警示:2024年杭州某工地事故中,一名工人因未及时识别肱动脉出血,仅用创可贴处理,导致3分钟内失血性休克。这提醒我们:准确判断出血类型是急救成功的第一步。

二、外出血急救:分秒必争的止血技术
1. 直接压迫止血法:黄金标准
适用于所有非异物嵌入的伤口,操作要点如下:

清洁处理: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,避免直接冲洗伤口内部。
敷料选择:优先使用无菌纱布,若无可用干净毛巾、衣物替代。禁忌:切勿使用药棉、绒毛布或卫生纸直接覆盖伤口,这些材料可能脱落纤维,增加感染风险。
压迫技巧:用手掌持续加压15分钟以上,力度以能感受到动脉搏动减弱但不过度疼痛为宜。若血液浸透敷料,切勿移除,应在原有敷料上叠加新敷料继续压迫。
临床数据:直接压迫止血可使80%的外出血在5分钟内停止。

2. 指压止血法: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措施
针对特定动脉的压迫点:

颞动脉出血(头顶):用拇指压迫耳前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。
肱动脉出血(上臂):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沟槽。
股动脉出血(大腿):双手拇指重叠按压腹股沟中点下方。
注意:指压法仅为转运患者前的过渡手段,持续压迫不得超过10分钟,否则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。

3. 加压包扎止血法:深度伤口的首选
操作步骤:

在伤口覆盖厚敷料(至少3厘米)。
用绷带或三角巾呈“8”字形缠绕,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。
检查肢体末端血液循环:若出现苍白、发凉、麻木或疼痛,需立即松解包扎。
创新工具:现代急救包中常配备自粘绷带,其弹性设计可自动调节压力,减少包扎过紧的风险。

4. 止血带使用:最后的救命手段
适用场景:四肢大动脉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。
操作规范:

位置选择:上肢扎在上臂上1/3处,下肢扎在大腿中上部,避开关节和神经走行区。
衬垫保护:必须使用毛巾、衣物等柔软材料垫在皮肤与止血带之间。
时间控制:每40-60分钟放松1-2分钟,放松时用指压法维持止血。
标记记录:在患者额头或止血带旁标注使用时间,便于医护人员接续处理。
惨痛教训:2023年北京某医院接诊一例因止血带使用不当导致前臂坏死的病例,患者因未记录使用时间,止血带持续绑扎超过3小时。

三、内出血急救:识别与转运的艺术
内出血虽无外部伤口,但死亡率更高。常见于肝脾破裂、颅脑损伤或骨盆骨折,其典型表现包括:

皮肤苍白、湿冷: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末梢灌注不足。
呼吸急促、脉搏细速:机体代偿性加快心率以维持氧供。
意识模糊: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表现。
急救原则:

绝对制动:避免移动患者,尤其是怀疑脊柱损伤时。
体位管理:将患者平卧,抬高下肢20-30厘米,增加回心血量。
禁止喂食: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。
快速转运:内出血患者每延迟10分钟救治,死亡率增加1%。
四、特殊场景应对:从鼻出血到动物咬伤
1. 鼻出血:纠正传统误区
错误做法:仰头、塞纸巾。
正确处理:

坐直身体,前倾头部。
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,持续压迫10分钟。
冷敷鼻梁或后颈,促进血管收缩。
2. 动物咬伤:预防感染为先
冲洗伤口: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交替冲洗15分钟。
专业处理: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,必要时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。
禁忌缝合:除非伤口位于面部等影响功能的部位,否则应开放引流。
五、急救后的关键步骤:从现场到医院的衔接
持续观察:每15分钟检查一次伤员的生命体征(呼吸、脉搏、意识)。
保暖措施:用毛毯或衣物覆盖患者,防止低体温加重休克。
心理安抚:通过对话缓解患者焦虑,避免其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。
信息传递:向急救人员详细说明出血部位、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和止血带使用时间。
结语:全民急救时代的责任与担当
在深圳,每100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红十字会急救培训;在日本,公共场所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配置率达每10万人593台。这些数据揭示一个真理:急救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。当我们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,不仅是在守护生命,更是在构建一个更安全、更有温度的社会。记住:在意外发生的那一刻,你可能是患者唯一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