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擦伤流血到严重创伤:不同出血情况的急救指南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7:41:55 来源:医鉴网
在日常生活和意外场景中,出血是最常见的创伤表现之一。从儿童玩耍时的轻微擦伤,到交通事故中的严重创伤,不同程度的出血不仅视觉冲击不同,急救处理的方式和紧迫性也存在巨大差异。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,既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,也能减少伤口感染、疤痕增生等后续问题。本文将系统梳理不同出血情况的识别要点与急救技巧,帮助读者建立 “分级应对” 的急救思维。
出血的基础分类:判断严重程度的第一步
医学上通常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创伤出血进行分类,这是制定急救方案的基础。按血管类型划分可分为动脉出血、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。动脉血因富含氧气呈鲜红色,出血时呈喷射状,速度快且压力大,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失血;静脉血颜色暗红,出血呈持续涌出状,速度较动脉出血慢,但大静脉损伤仍可能危及生命;毛细血管出血最为常见,血液呈点滴状渗出,通常能自行凝固。
按出血部位划分则有外出血和内出血之分。外出血即血液从体表伤口流出,容易被发现;内出血是血液淤积在体内组织或体腔内,如颅内出血、腹腔出血等,早期症状隐匿但危险性极高。此外,出血量的估算也至关重要:成人全身血液约 5 升,当失血量超过 800 毫升时(约一个矿泉水瓶容量),会出现头晕、心率加快等休克前兆;失血量超过 1500 毫升时,可能导致意识模糊、血压骤降,若不及时干预会危及生命。
轻微出血:家庭场景下的规范处理
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擦伤、划伤等属于毛细血管出血,这类伤口通常较浅,出血量少,正确处理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处理步骤需遵循 “清洁 - 止血 - 保护” 三原则: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30 秒以上,去除表面的泥沙、灰尘等异物,若有嵌入较深的碎屑,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,避免直接用手触碰;随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布按压伤口 5-10 分钟止血,期间避免频繁移开查看;止血后涂抹碘伏等消毒剂,最后用透气的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,每日更换一次直至伤口愈合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错误处理方式可能加重损伤:民间常用的 “云南白药粉直接撒伤口” 可能引发异物反应,延缓愈合;紫药水、红药水等含汞或刺激性成分的消毒剂已不推荐用于开放性伤口;而酒精直接擦拭伤口会剧烈刺激组织,增加疼痛感。此外,若伤口位于手指、关节等活动部位,包扎时需预留一定活动空间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中度出血:应对静脉或小动脉损伤的关键措施
当出现较深的切割伤(如菜刀划伤)或撕裂伤时,通常涉及静脉或小动脉出血,表现为血液持续涌出,此时需采取更积极的止血手段。直接压迫止血法仍是首选:用无菌纱布(若无,可用干净的毛巾、衣物替代)直接覆盖伤口,施加中等力度持续按压 10-15 分钟,期间尽量保持伤口高于心脏水平,利用重力减少出血。若伤口位于四肢,可在按压的同时用弹性绷带(或三角巾、围巾等)环绕包扎,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且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为宜。
对于特殊部位的出血需采取针对性措施:头皮出血时,因头皮血管丰富且组织疏松,即使小伤口也可能出血较多,可用手指按压伤口周围的头皮组织(避免直接按压破损处),同时用纱布加压包扎;面部出血需注意保护眼睛和鼻腔,包扎时采用 “十字交叉” 法固定纱布;四肢关节处出血可利用邻近的骨骼作为支撑点,用绷带在关节上下方同时加压包扎。若压迫 20 分钟后仍无法止血,需立即前往医院,可能需要缝合或药物止血。
严重创伤出血:危及生命时的紧急干预
在重大事故(如车祸、高处坠落、锐器刺伤)中,常出现大动脉破裂或大面积组织损伤,这类出血若不及时控制,数分钟内就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。止血带的正确使用是挽救生命的关键:适用于四肢大出血,选择专用止血带(或宽布条、领带等,禁止使用电线、细绳),在伤口上方 5-10 厘米处(远离关节)缠绕,松紧以出血停止且远端脉搏消失为宜,同时记录使用时间。注意每 30-60 分钟需放松 1-2 分钟(避免组织坏死),放松期间需用手指持续按压伤口。
对于无法使用止血带的部位(如颈部、躯干),可采用填塞止血法:用无菌纱布(或干净布料)紧紧塞入伤口深处,直至填满伤口,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在外部加压包扎,填塞物需保留部分在体外以便医生取出。若遇到腹部开放性创伤,肠管等内脏脱出时,切勿将其推回腹腔,应先用无菌纱布覆盖,再用干净的碗或盆扣住保护,最后用绷带固定,快速送往医院。
特殊人群与场景的注意事项
儿童和老年人的出血处理需格外谨慎:儿童皮肤娇嫩,伤口易感染,包扎时应选择柔软的纱布,避免使用粘性过强的创可贴;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、凝血功能下降,即使轻微创伤也可能出血不止,处理时需延长压迫时间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血药物。
户外场景中,若缺乏专业急救物品,可灵活利用身边资源:用净水片消毒后的溪水冲洗伤口,用打火机灼烧过的小刀清理异物,用撕成条的衬衫作为临时绷带。但需注意,所有替代物品需尽量清洁,避免二次污染。
最后需要强调的是,任何止血措施都只是临时干预,及时就医是根本保障。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立即前往医院:出血持续超过 30 分钟无法控制;伤口深度超过 0.5 厘米或疑似损伤肌腱、神经;被生锈金属、动物咬伤等污染严重的伤口;出现头晕、心慌、面色苍白等休克前兆;以及头部、胸部、腹部等特殊部位的出血。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,既能在紧急时刻保持冷静,更能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宝贵时间,这正是急救的核心价值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