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专业工具?徒手止血的科学方法,关键时刻用得上-医鉴网

医鉴网

出血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运动急救 > 出血急救 >> 正文

没有专业工具?徒手止血的科学方法,关键时刻用得上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7:43:49 来源:医鉴网

日常生活中,意外出血随时可能发生:切菜时割破手指、户外运动擦伤膝盖、孩子奔跑摔倒磕破额头……在紧急情况下,若没有专业止血工具,掌握徒手止血的技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因创伤失血死亡人数超过500万,而其中约30%的死亡可通过及时有效的现场止血避免。本文将系统介绍徒手止血的科学方法,帮助您在关键时刻冷静应对。

一、徒手止血的核心原则:先判断,再行动
在采取任何止血措施前,需快速评估以下关键信息:

出血类型:
动脉出血:血液呈喷射状,颜色鲜红,危险性最高,需立即处理。
静脉出血:血液缓慢流出,颜色暗红,风险相对较低。
毛细血管出血:血液渗出,颜色较浅,通常可自行凝固。
出血部位:四肢、躯干或头面部?不同部位需采用不同方法。
环境安全:确保现场无二次伤害风险(如火灾、交通危险)。
案例警示:2023年,某地发生车祸,一名伤者大腿动脉出血,围观群众因未判断出血类型,仅用毛巾简单包扎,导致伤者失血性休克死亡。若能及时识别动脉出血并采取有效压迫,或可挽救生命。

二、徒手止血“黄金三招”:压迫、抬高、冷敷
1. 直接压迫止血:徒手止血的“第一选择”
适用场景:所有类型出血,尤其是毛细血管和静脉出血。
操作步骤:

清洁双手:若条件允许,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,避免污染伤口。
覆盖敷料:用干净衣物、毛巾或手帕(优先选择无菌纱布)覆盖伤口。若无可替代物,可直接用手掌压迫。
持续加压:用均匀力量垂直压迫伤口,持续至少10-15分钟(中途不要频繁查看,以免破坏血凝块)。
观察效果:若血液渗透敷料,不要移除,而是在原有敷料上再加盖一层,继续压迫。
科学原理:持续压迫可阻断血流,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。研究显示,直接压迫是控制出血最有效的方法,成功率超过90%。

2. 抬高伤肢:利用重力减少出血
适用场景:四肢出血(尤其是静脉出血)。
操作步骤:

在直接压迫的同时,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(如手臂出血可举过头顶,腿部出血可平躺并垫高腿部)。
保持抬高姿势直至出血停止。
科学原理:抬高肢体可降低静脉压力,减少血液回流,从而辅助止血。实验表明,抬高伤肢可使出血量减少30%-50%。

3. 冷敷止血:收缩血管的“天然助手”
适用场景:小范围出血(如鼻出血、擦伤)。
操作步骤:

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食品(如冰棍、冻肉)。
敷在伤口周围(避免直接接触皮肤,防止冻伤)。
每次冷敷10-15分钟,间隔5分钟后再重复。
科学原理:低温可使血管收缩,减少血液流动,从而减缓出血。但需注意,冷敷仅作为辅助手段,不可替代直接压迫。

三、特殊部位徒手止血技巧:头、鼻、耳的针对性处理
1. 头皮出血:徒手“加压帽”法
挑战:头皮血管丰富,出血量大且不易压迫。
操作步骤:

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覆盖整个伤口。
用手掌根部持续压迫,同时让伤者保持坐姿或半卧位(避免仰头导致血液流入呼吸道)。
若伤口较大,可用绷带或衣物在头部缠绕加压(类似“自制加压帽”),但需注意松紧度(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)。
案例:2022年,一名儿童在公园摔倒导致头皮裂伤,家长用干净T恤包裹头部并持续压迫,成功止血后送医缝合,避免了严重失血。

2. 鼻出血:前倾压迫法
误区纠正:仰头止血可能导致血液呛入气管,引发窒息!
正确操作:

让伤者坐直,身体前倾,头部略低于心脏。
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(鼻软骨与硬骨交界处),持续10-15分钟。
冷敷鼻根或前额辅助止血。
科学依据:前倾姿势可防止血液倒流,捏鼻翼可压迫鼻中隔前部的易出血区(黎氏区),该区域占鼻出血的90%以上。

3. 耳出血:侧卧压迫法
挑战:耳部出血可能伴随颅底骨折,需谨慎处理。
操作步骤:

让伤者侧卧,出血侧耳朵朝下,防止血液流入咽喉。
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轻轻填塞外耳道(不可深入耳道内部)。
同时用手指压迫耳廓前方(颞动脉)辅助止血。
立即就医,排除颅底损伤。
四、徒手止血的“禁忌清单”:这些错误千万别犯!
不要用绳索、电线止血:这些材料可能损伤神经和血管,且无法调节压力。
不要盲目使用止血带:止血带是“最后手段”,仅在四肢大动脉出血且直接压迫无效时使用(需记录时间,每40-60分钟放松1-2分钟)。
不要涂抹粉剂或酱油:香灰、面粉、酱油等会污染伤口,增加感染风险。
不要频繁移开敷料:查看伤口会破坏正在形成的血凝块,导致出血反复。
不要忽视持续出血:若压迫15分钟后仍无法止血,或出血呈喷射状,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持续压迫。
五、止血后如何处理?关键步骤不可少
保持伤口清洁:止血后避免触碰伤口,减少感染风险。
观察感染迹象:若伤口出现红肿、发热、渗液或异味,需及时就医。
尽快就医:所有深度超过0.5厘米、被污染(如泥土、铁锈)或动物咬伤的伤口,均需专业清创和疫苗接种(如破伤风)。
结语:徒手止血,每个人都能掌握的“救命技能”
意外出血不会因“没有工具”而停止,但科学的徒手止血方法能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。记住以下口诀:

“压抬冷”三步走:直接压迫+抬高伤肢+冷敷辅助。
特殊部位有妙招:头皮“加压帽”、鼻血前倾捏、耳血侧卧填。
禁忌牢记心间:不绑绳、不涂粉、不频繁看。
无论是家庭日常、户外运动还是突发灾难,掌握徒手止血技能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。多一份知识储备,少一分慌乱无助,关键时刻,您的双手可能就是他人生的希望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