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必备:常见出血场景的急救处理方法,大人小孩都该学-医鉴网

医鉴网

出血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运动急救 > 出血急救 >> 正文

家庭必备:常见出血场景的急救处理方法,大人小孩都该学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7:42:18 来源:医鉴网

家庭是温暖的港湾,但意外伤害总在不经意间发生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约500万人因意外伤害死亡,其中儿童占比高达20%。从厨房切菜割伤手指到孩子奔跑摔破膝盖,从老人意外磕碰出血到宠物抓咬伤,掌握科学的出血急救方法,是每个家庭成员的“生存必修课”。本文将系统梳理家庭常见出血场景的急救策略,帮助您在关键时刻从容应对。

一、家庭急救箱:你的“第一道防线”
一个配置合理的急救箱是应对出血的首要工具。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建议,家庭急救箱应包含以下核心物品:

止血类:无菌纱布、弹性绷带、自粘绷带、止血贴(创可贴)、止血带(仅限严重四肢出血时使用)。
清洁类:碘伏消毒液、医用棉签、生理盐水(或瓶装纯净水)。
防护类:一次性医用手套、口罩、医用剪刀、镊子。
其他:急救手册、冰袋、记录本(记录受伤时间、处理措施)。
注意事项:

急救箱应放置在儿童够不到但成人可快速取用的位置(如厨房吊柜底层)。
每3个月检查一次物品有效期,及时更换过期用品。
避免使用粉剂(如云南白药)直接撒在伤口上,可能增加清创难度和感染风险。
二、皮肤表面出血:从擦伤到割伤的标准化处理
场景1:轻微擦伤(如孩子膝盖摔破皮)
处理步骤:

清洁双手: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或使用免洗消毒凝胶。
冲洗伤口:用生理盐水或瓶装纯净水轻轻冲洗,去除泥沙等异物。
消毒处理:用碘伏棉签从伤口中心向外环形擦拭,避免来回涂抹。
自然干燥: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5-10分钟,形成保护膜。
覆盖敷料:若伤口在关节等易摩擦部位,可贴防水敷料;否则可保持开放。
误区警示:切勿用酒精、双氧水直接冲洗伤口,这些刺激性液体可能延缓愈合。

场景2:浅表割伤(如切菜割伤手指)
处理要点:

压迫止血: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伤口10-15分钟。
评估深度:若伤口深度超过3毫米、长度超过1厘米,或持续渗血超过15分钟,需就医缝合。
包扎技巧:用弹性绷带“8”字形包扎关节部位伤口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案例分享:2023年上海某家庭中,一位母亲用卫生纸包裹孩子割伤的手指,导致纸纤维嵌入伤口引发感染。这提醒我们:选择无纤维脱落的敷料至关重要。

三、四肢大出血:分秒必争的止血技术
场景3:动脉喷射状出血(如割破手腕或大腿)
黄金法则:直接压迫+指压止血+止血带(最后手段)

直接压迫: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口,用手掌持续加压。
指压止血:
上肢出血:压迫上臂中段的肱动脉(上臂内侧肌肉沟处)。
下肢出血:压迫腹股沟中点的股动脉(双手拇指重叠按压)。
止血带使用(仅当其他方法无效时):
选择宽布带或专用止血带,避免用绳索或电线。
垫上毛巾保护皮肤,在上臂上1/3或大腿中上部绑扎。
记录使用时间,每40-60分钟放松1-2分钟。
临床数据:正确使用止血带可使四肢大出血死亡率从50%降至10%,但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肢体坏死。

场景4:静脉持续性渗血(如静脉曲张破裂)
处理策略:

抬高患肢: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,减少血液回流。
加压包扎:用弹性绷带螺旋式包扎,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加压。
冷敷止血:用冰袋(裹毛巾)冷敷伤口上方10-15分钟。
注意事项:静脉出血患者需避免热敷或按摩,否则可能加重出血。

四、特殊部位出血:从鼻出血到耳道出血
场景5:鼻出血(儿童常见)
传统误区:仰头、塞纸巾。
科学处理:

坐直前倾:防止血液流入咽喉。
捏鼻压迫: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,持续10-15分钟。
冷敷鼻梁: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鼻根处。
静卧休息:止血后避免剧烈运动或擤鼻涕。
预防建议: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,避免儿童频繁抠鼻子。

场景6:耳道出血(如头部撞击后)
处理原则:

禁止填塞:切勿用棉签或纸巾堵塞耳道,可能加重损伤。
侧卧引流:让患者侧卧,出血侧朝下,便于血液流出。
紧急就医:耳道出血常伴随颅底骨折,需立即排查脑脊液漏。
五、儿童与老人出血: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
儿童出血:心理安抚与剂量调整
心理支持:用玩具或故事分散注意力,减少恐惧。
药物剂量:儿童使用止血药或消炎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。
疫苗接种:确保孩子已完成百白破疫苗接种,降低破伤风风险。
老人出血:警惕基础疾病
药物影响: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的患者,止血时间可能延长。
皮肤脆弱:包扎时避免用力撕扯胶布,可用无黏性绷带固定。
慢性病管理: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消毒,防止感染。
六、从急救到康复:后续护理的关键点
伤口观察:每日检查是否红肿、渗液或异味,警惕感染。
换药技巧:用碘伏消毒后,从内向外涂抹药膏(如百多邦),避免污染。
饮食调理:增加蛋白质(鸡蛋、鱼肉)和维生素C(柑橘、菠菜)摄入,促进愈合。
疤痕预防:愈合后使用硅酮凝胶或疤痕贴,减少增生。
结语:急救能力是家庭幸福的基石
在杭州,一位父亲用急救知识成功止住孩子割腕后的动脉出血;在广州,一位老人通过社区培训用止血带挽救了自己腿部的严重创伤……这些真实案例告诉我们:急救技能不是医生的专利,而是每个家庭的“生存保险”。

从今天起,和家人一起学习这些急救方法:

每月检查一次急救箱。
带孩子参加红十字会急救培训。
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急救流程图。
因为,在意外发生的那一刻,你可能是孩子最可靠的“医生”,是父母最温暖的“守护者”。记住:多一份准备,少一分遗憾;多一份技能,多一份生机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