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祸现场乱施救 = 帮倒忙?正确急救流程请记牢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5:59:36 来源:医鉴网
2025年2月,北京五环路发生一起三车连撞事故,一名热心市民在未评估伤员情况的前提下,强行将卡在驾驶座的伤者拖出,导致其颈椎二次损伤,最终高位截瘫。而同期在广州,一名护士利用“头锁固定法”稳定伤员颈部,配合消防员用液压钳精准破拆车门,成功将伤者送医救治。两起案例形成鲜明对比:错误的救援可能让轻伤变重伤,甚至直接威胁生命;而科学的急救流程则能最大化提高生存率。本文将系统梳理车祸现场的常见施救误区,并给出标准化操作指南,帮助公众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选择。
一、车祸现场的“致命误区”:这些行为正在加剧伤害
误区1:盲目移动伤员——“救人心切”变“二次伤害”
典型场景:发现伤员被卡在车内,担心车辆起火或爆炸,强行拖拽其肢体。
科学解释:车祸中约20%的伤员存在脊柱损伤(如颈椎、腰椎骨折),若未固定颈部或躯干,随意移动可能导致脊髓断裂,引发永久性瘫痪。2024年《中国交通事故急救白皮书》显示,37%的脊柱损伤患者因现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恶化。
正确做法:仅在伤员处于火场、车辆漏油等极端危险环境时,才需整体平移(由3-4人同步托住头、肩、臀、腿,保持身体呈直线)。
误区2:随意止血——“止血带变截肢导火索”
典型场景:见伤员四肢出血,立即用鞋带、电线等捆扎止血带,且未标注使用时间。
科学解释:止血带若捆扎过紧(压力>300mmHg)或时间过长(>2小时),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,最终需截肢。2025年杭州某医院接收的案例中,一名伤员因现场用皮带捆扎止血带4小时,导致小腿肌肉大面积坏死。
正确做法:优先使用直接加压包扎(用干净布料按压伤口15分钟以上);若出血呈喷射状,需在伤口近心端绑扎止血带,但必须记录时间(每1小时放松1-2分钟),并尽快送医。
误区3:喂水喂药——“善意举动可能致命”
典型场景:见伤员意识模糊,喂其喝水或服用止痛药(如布洛芬)。
科学解释:昏迷者可能存在颅内损伤或消化道穿孔,喂水会引发呕吐、误吸,导致窒息;而止痛药会掩盖病情(如内脏出血),干扰医生判断。
正确做法:保持伤员侧卧位,清理口腔异物,禁止喂食任何物质。
误区4:拔出异物——“看似“救命”实则“索命””
典型场景:见伤员被玻璃碎片、钢筋等刺入身体,直接拔出。
科学解释:异物可能刺入大血管或重要器官,拔出会导致大出血或器官损伤。例如,钢筋若刺入胸腔,拔出可能引发气胸(空气进入胸腔压迫肺部)。
正确做法: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在异物周围加压包扎,固定异物位置,等待专业救援。
二、标准化急救流程:从评估到转运的6步法则
Step 1:确保环境安全——救援者的“自我保护”
操作要点:
开启车辆双闪灯,若车辆可移动,缓慢驶至应急车道;若不可移动,切勿强行操作。
在普通道路车后50米、高速路15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(夜间或雨雾天气延长至200米)。
观察车辆是否漏油(闻汽油味、看地面油渍)、漏电(火花、焦糊味)或货物倾覆(如玻璃、金属件散落),若存在风险,立即带领所有乘员撤离至护栏外。
Step 2:快速评估伤情——“ABCDE”分级法
操作要点(按优先级排序):
A(Airway)气道:检查伤员口腔是否有呕吐物、假牙等异物,若意识清醒且能自主呼吸,保持侧卧位;若意识模糊,用“推额抬颏法”开放气道(一手压额头,另一手托下巴)。
B(Breathing)呼吸:观察胸廓起伏(仅喘息不算有效呼吸),若呼吸停止,立即开始心肺复苏(CPR)。
C(Circulation)循环:触摸颈动脉(喉结旁开两指)或股动脉(腹股沟中点)判断脉搏,若脉搏微弱或消失,持续按压胸部中央(两乳头连线中点)。
D(Disability)神经功能:询问伤员姓名、时间,检查肢体能否自主活动,若怀疑脊柱损伤,禁止移动颈部。
E(Exposure)暴露伤情:快速脱去伤员衣物(剪开更佳),检查是否有隐蔽伤口(如腹部穿刺伤、骨盆骨折)。
Step 3:针对性急救——“先救命,后治伤”
大出血:用干净布料直接加压伤口,若无效,在伤口近心端绑扎止血带(标注时间)。
骨折:利用车内杂志、硬纸板或树枝作为夹板,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;若怀疑肋骨骨折,用宽布带环绕胸部打结固定。
烧伤: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15-30分钟,切勿撕扯粘连衣物或涂抹牙膏、酱油。
胸部创伤:若出现反常呼吸(吸气时胸壁凹陷),用厚衣物或书本压在伤处,限制胸廓活动。
Step 4:稳定伤员体位——“安全搬运是关键”
操作要点:
意识清醒者:协助其平躺,双腿屈曲(缓解腹部压力)。
疑似脊柱损伤者:由3-4人同步托住头、肩、臀、腿,保持身体呈直线,平移至硬质担架(如车门板、木板)。
骨盆骨折者:用三角巾或宽布带将双腿捆绑固定,减少移动时的疼痛。
Step 5:持续监测与记录——“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”
操作要点:
每2分钟检查一次伤员呼吸、脉搏及出血情况,用手机计时并记录变化。
若条件允许,拍摄现场照片(包括车辆位置、伤员状态、警示标志设置等),为后续事故认定提供证据。
Step 6:专业转运——“与时间赛跑”
操作要点:
拨打120时,明确告知伤员人数、伤情及具体位置(优先使用手机定位功能)。
若在偏远地区,指派专人到路口引导救援车辆。
转运途中,保持伤员体位稳定,避免颠簸加重损伤。
三、特殊场景应对:这些情况需要“特殊处理”
场景1:车辆落水
自救要点:
车辆刚落水时,立即解开安全带,打开车门或车窗逃生(此时车内外压差小)。
若车门无法打开,用安全锤敲击车窗四角(侧窗玻璃比挡风玻璃易碎)。
若已沉入水中,等待车内进水至内外压力平衡后,再尝试开门逃生。
场景2:车辆起火
自救要点:
立即熄火并解开安全带,用衣物或毛毯捂住口鼻,低姿逃生(热烟气上升,下方空气较清新)。
若衣物着火,立即躺地翻滚灭火,切勿奔跑。
场景3:被困变形车厢
自救要点:
尝试用座椅头枕撬开车门(将头枕钢管插入车窗与门框缝隙,用力下压)。
若无法脱困,用手机拨打119,并敲击车窗或按喇叭吸引救援人员注意。
结语:科学施救,让“热心”不“伤人”
车祸现场的每一秒都充满变数,但科学的急救流程能将风险降至最低。从北京五环路的悲剧到广州护士的成功救援,案例的对比揭示了一个真理:救援者的“善意”必须建立在专业认知之上。记住:在事故现场,你不仅是旁观者,更是生命的守护者。掌握这些标准化流程,或许某天你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那束光。
附:家庭急救包必备清单
消毒纱布、绷带、三角巾
止血带、弹性夹板
一次性手套、口罩
急救手册、联系卡
保温毯、手电筒、哨子
安全锤、便携式AED(如有条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