蛀牙不是小问题!从形成到剧痛,一篇看懂牙齿 “被蛀” 的全过程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8 09:09:35 来源:医鉴网
当你咬下一口冰淇淋时,牙齿突然传来尖锐的刺痛;当你刷完牙后,发现牙齿表面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小坑 —— 这些都是蛀牙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。很多人把蛀牙当成小毛病,直到疼得夜不能寐才想起就医,却不知此时牙齿可能已经 “病入膏肓”。事实上,蛀牙(龋齿)是一种进行性疾病,从最初的牙菌斑积累到最终的牙髓炎剧痛,往往要经历漫长而隐蔽的过程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牙齿 “被蛀” 的全过程,让你明白:蛀牙从来都不是小问题。
第一阶段:牙菌斑 —— 蛀牙的 “温床” 悄然形成
牙齿表面并非光滑如镜,而是布满了细微的沟壑和凹凸不平的纹理,尤其是后牙的咬合面,这些地方成为食物残渣的 “藏身之所”。当我们进食后,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残留在牙齿表面,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、乳酸杆菌等细菌便会迅速聚集,形成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 ——牙菌斑。
牙菌斑就像一个微型 “发酵工厂”,细菌以食物残渣为养料,不断代谢产生酸性物质。这些酸性物质会缓慢侵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(牙齿最外层的坚硬组织),就像雨水冲刷岩石一样,每天一点点地瓦解牙齿的防御工事。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月,牙齿表面没有明显的孔洞,也不会产生疼痛,因此极易被忽视。但如果此时不及时清理牙菌斑(如认真刷牙、使用牙线),蛀牙的种子就已经埋下。
第二阶段:釉质龋 —— 牙齿表面的 “小凹陷” 敲响警钟
随着酸性物质的持续侵蚀,牙釉质中的矿物质(主要是羟基磷灰石)开始溶解,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斑点或浅褐色斑块,这就是釉质龋。此时用探针轻触,会感觉到牙齿表面有轻微的粗糙感,就像砂纸划过木头一样。
这个阶段的蛀牙依然处于 “浅表层”,因为牙釉质中没有神经末梢,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。但如果任由其发展,牙釉质表面会逐渐被 “蛀穿”,形成一个小小的凹陷。这个凹陷一旦形成,就会成为食物残渣和细菌的 “深度藏匿点”,普通的刷牙很难将其清洁干净,蛀牙便会从 “表面功夫” 转向 “深层破坏”。
第三阶段:牙本质龋 —— 疼痛信号开始传递
牙釉质下方是牙本质,它比牙釉质疏松,且分布着大量的牙本质小管,这些小管直接连接着牙齿内部的牙髓(包含神经和血管)。当蛀牙突破牙釉质进入牙本质后,就进入了牙本质龋阶段。
此时,细菌和酸性物质会通过牙本质小管刺激牙髓中的神经末梢,牙齿开始出现敏感症状:吃冷、热、酸、甜的食物时,会感到短暂的刺痛;用牙签触碰蛀洞,疼痛会更加明显。随着蛀洞的扩大,牙本质被不断破坏,牙齿表面的缺损会越来越大,甚至可能出现牙齿 “掉块” 的情况。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就医,医生可以通过填充治疗(补牙)阻止蛀牙继续发展,保留牙髓的活力。
第四阶段:牙髓炎 —— 剧痛背后的 “生死存亡”
当蛀牙没有得到及时治疗,细菌会一路 “侵蚀” 到牙齿内部的牙髓腔,引发牙髓炎。牙髓组织富含神经和血管,一旦受到细菌感染,就会出现剧烈的炎症反应,表现为自发性疼痛 —— 即使不吃东西,牙齿也会突然剧痛,尤其在夜间,疼痛可能会加剧到让人无法入睡。
牙髓炎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种。可逆性牙髓炎通过及时的盖髓治疗,有可能保留牙髓活力;但如果发展到不可逆性牙髓炎,牙髓组织会逐渐坏死,疼痛可能会暂时缓解,但这并非 “痊愈”,而是细菌开始向牙根尖蔓延的信号。
第五阶段:根尖周炎 —— 感染扩散至牙根周围
牙髓坏死后,细菌会通过牙根尖孔扩散到牙根周围的牙槽骨,引发根尖周炎。此时,牙齿会出现明显的咬合痛,轻轻一碰就疼得厉害,牙龈也会出现红肿,严重时还会形成脓包(根尖脓肿)。如果脓肿破裂,可能会在牙龈上形成瘘管,反复流脓。
根尖周炎如果不及时治疗,感染会持续破坏牙槽骨,导致牙齿松动,最终可能需要拔除。更严重的是,感染还可能扩散到颌骨或面部软组织,引发颌骨骨髓炎、面部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蛀牙的预防:比治疗更重要的 “护牙之道”
了解了蛀牙的全过程,我们不难发现: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简单、更有效。以下是几点关键的预防措施:
坚持正确的口腔清洁:每天早晚刷牙,每次不少于 2 分钟,使用含氟牙膏;饭后及时漱口,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定期使用冲牙器清理牙菌斑。
控制糖分摄入:减少糖果、蛋糕、碳酸饮料等含糖食物的摄入,吃甜食后及时漱口。
定期口腔检查:每年进行 1-2 次口腔检查,及时发现早期蛀牙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窝沟封闭和涂氟: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进行窝沟封闭,在牙齿咬合面形成保护屏障;定期涂氟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龋能力。
蛀牙的发展是一个从 “无声无息” 到 “剧痛难忍” 的过程,每一个阶段都在提醒我们:牙齿的健康需要时刻关注。别让小小的蛀牙毁掉一口好牙,从现在开始,认真对待口腔卫生,定期检查,才能让牙齿远离 “被蛀” 的风险,绽放健康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