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身饮食:不是 “吃得越少” 越瘦,掌握这 4 个热量平衡公式更重要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健身人群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健身 > 日常健身 > 健身人群 >> 正文

健身饮食:不是 “吃得越少” 越瘦,掌握这 4 个热量平衡公式更重要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6:33:00 来源:医鉴网

“减肥就是要饿肚子”“吃得越少瘦得越快”,这些观念在健身圈流传甚广,却让无数人陷入 “节食 - 反弹 - 再节食” 的恶性循环。事实上,体重变化的核心是热量平衡,而非单纯减少食物摄入量。盲目少吃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、代谢下降,还会让身体进入 “饥荒模式”,反而不利于长期减脂。想要科学瘦身,必须掌握 4 个关键的热量平衡公式,让饮食计划既有效又可持续。​
公式一:基础代谢率(BMR)—— 身体的 “基础能耗”,决定热量底线​
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,不受肌肉活动、环境温度、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。简单来说,就是你每天躺着不动,身体维持呼吸、心跳、细胞更新等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热量。它是每日总热量消耗的 “大头”,约占 60%-70%,也是制定饮食计划的基础。​
计算基础代谢率的常用公式是 Mifflin-St Jeor 公式:​
男性:BMR = 10× 体重(kg) + 6.25× 身高(cm) - 5× 年龄(岁) + 5​
女性:BMR = 10× 体重(kg) + 6.25× 身高(cm) - 5× 年龄(岁) - 161​
例如,一位 25 岁女性,身高 160cm,体重 55kg,其基础代谢率为:10×55 + 6.25×160 -5×25 -161 = 550 + 1000 -125 -161 = 1264 大卡。这意味着她每天至少需要摄入 1264 大卡才能维持基本生理功能。若长期摄入低于这个数值,身体会认为 “能量危机” 来临,主动降低基础代谢以节省能量,导致减脂越来越难,甚至出现掉发、月经不调等问题。​
因此,减脂期的热量摄入绝不能低于基础代谢率。即使要制造热量赤字,也需在 BMR 的基础上增加日常活动消耗后再调整,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总能量消耗公式。​
公式二:总能量消耗(TDEE)—— 每日真实能耗,决定摄入上限​
总能量消耗是基础代谢率加上日常活动、运动、食物消化等额外消耗的总和,即你每天实际消耗的总热量。计算 TDEE 需要先确定活动系数,再与 BMR 相乘:​
久坐不动(几乎不运动):TDEE = BMR × 1.2​
轻度活动(每周 1-3 天轻度运动):TDEE = BMR × 1.375​
中度活动(每周 3-5 天中度运动):TDEE = BMR × 1.55​
高强度活动(每周 6-7 天剧烈运动):TDEE = BMR × 1.725​
仍以上述女性为例,若她每周运动 3 次(中度活动),则 TDEE = 1264 × 1.55 ≈ 1959 大卡。这意味着她每天消耗约 1959 大卡,减脂期的热量摄入需低于这个数值,但高于基础代谢的 1264 大卡,即处于 1264-1959 大卡之间。​
很多人减脂失败的原因,就是忽视了活动系数的影响。比如一位每天运动的人若按 “久坐不动” 的系数计算 TDEE,会导致热量摄入过低;而久坐族若高估活动量,则会摄入过多热量。因此,准确评估自己的日常活动量,是制定合理饮食计划的关键。​
公式三:热量赤字与盈余 —— 减脂增肌的核心,数值需精准控制​
热量赤字(摄入<消耗)是减脂的必要条件,热量盈余(摄入>消耗)则是增肌的基础,但两者的数值都需严格控制,并非越大越好。​
减脂期的合理热量赤字为 TDEE 的 10%-20%。以 TDEE=1959 大卡的女性为例,10% 赤字约为 196 大卡,20% 约为 392 大卡,因此她每天摄入 1567-1763 大卡最为合适。这个范围既能保证脂肪持续分解,又不会触发身体的 “节能机制”。若赤字超过 30%(如每天只吃 1000 大卡),虽然短期内体重下降快,但会导致肌肉流失、代谢下降,后期极易反弹。​
增肌期的热量盈余则建议控制在 TDEE 的 5%-10%。例如一位 TDEE=2500 大卡的男性,每天摄入 2625-2750 大卡即可。少量盈余能为肌肉生长提供能量,又可避免过多热量转化为脂肪。很多新手增肌时急于求成,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脂飙升,反而需要花更多时间减脂。​
此外,热量赤字 / 盈余的计算需动态调整。当体重下降 5%-10% 时,基础代谢和总能量消耗会随之降低,此时需重新计算 TDEE 并调整摄入热量,避免平台期。​
公式四:食物热效应(TEF)—— 被忽视的 “隐形消耗”,提升减脂效率​
食物热效应是指人体消化、吸收、代谢食物时消耗的能量,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10%。不同营养素的食物热效应差异很大:​
蛋白质:TEF=20%-30%(即摄入 100 大卡蛋白质,消化时会消耗 20-30 大卡)​
碳水化合物:TEF=5%-10%​
脂肪:TEF=0%-3%​
这意味着,在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,高蛋白饮食能自动增加热量消耗。例如,两位女性每天都摄入 1500 大卡,一位蛋白质占比 30%(450 大卡)、碳水 50%(750 大卡)、脂肪 20%(300 大卡),其 TEF=450×25% + 750×7.5% + 300×1.5% ≈ 112 + 56 + 4.5 = 172.5 大卡;另一位蛋白质占比 10%(150 大卡)、碳水 70%(1050 大卡)、脂肪 20%(300 大卡),TEF=150×25% + 1050×7.5% + 300×1.5% ≈ 37.5 + 78.8 + 4.5 = 120.8 大卡。前者比后者多消耗约 51.7 大卡,长期积累会显著提升减脂效率。​
同时,高蛋白饮食能增强饱腹感,减少减脂期的饥饿感。因此,减脂期建议将蛋白质摄入提高到每公斤体重 1.6-2.2 克,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 40%-50%,脂肪占 20%-30%,既能保证营养均衡,又能利用食物热效应加速减脂。​
跳出 “少吃 = 瘦” 的误区,让饮食计划可持续​
掌握这 4 个公式后会发现,健身饮食的核心不是 “吃得越少越好”,而是 “精准匹配热量需求”。例如:​
减脂期:先算 BMR→算 TDEE→取 TDEE 的 80%-90% 作为摄入热量→按蛋白质>碳水>脂肪的比例分配营养素。​
增肌期:同样先算 TDEE→取 TDEE 的 105%-110% 作为摄入热量→保证蛋白质充足,适当增加碳水为训练供能。​
此外,还需注意食物的 “质量”。同样是 100 大卡,来自蔬菜、瘦肉的热量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,而来自蛋糕、薯片的热量则只有空热量,会导致营养失衡。因此,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,应优先选择天然食物,避免加工食品。​
最后要强调的是,体重波动是正常现象,水分、肌肉、糖原的变化都会影响体重秤数字。判断减脂效果更应关注体脂率、腰围等指标,而非单纯的体重下降。只有基于热量平衡公式,结合自身状态动态调整饮食,才能实现健康、可持续的瘦身目标。记住,真正的健身饮食,是让身体在 “不挨饿” 的前提下高效燃脂,而非与食欲进行痛苦的对抗。​
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