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睡眠质量差?做好这几点,让你一夜好眠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4:25:39 来源:医鉴网
窗外寒风呼啸,被窝里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;明明睡了八个小时,晨起仍觉得疲惫不堪…… 冬季睡眠质量差,正成为许多人健康的隐形困扰。医学研究表明,冬季人体褪黑素分泌周期易紊乱,加上室内外温差大、空气干燥等因素,更容易出现入睡困难、多梦易醒等问题。掌握科学的睡眠调理方法,才能在寒冬中收获高质量的休息。
一、打造 “冬眠级” 睡眠环境
冬季卧室环境的核心是 “温度与湿度的黄金平衡”。人体睡眠时最适宜的温度为 18-22℃,过高会导致踢被受凉,过低则会使肌肉紧张影响入睡。使用暖气或空调时,可在床头放置温度计实时监测,夜间温度波动不宜超过 3℃。值得注意的是,脚部保暖尤为重要,睡前用 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 15 分钟,能促进血液循环,让双脚快速暖和起来,为入睡做好准备。
空气干燥是冬季睡眠的又一 “隐形杀手”。当室内湿度低于 40% 时,呼吸道黏膜会因缺水而变得敏感,容易引发咳嗽、咽干等不适,干扰睡眠。使用加湿器时,建议将湿度控制在 50%-60%,并每天更换水箱中的水,每周用白醋清洁一次,防止细菌和霉菌滋生。若没有加湿器,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,或在暖气上搭一条湿毛巾,通过自然蒸发调节湿度。
光线和声音的控制同样关键。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影响睡眠质量。因此,卧室应尽量保持黑暗,可选择遮光性好的窗帘,夜间避免使用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。如果环境噪音较大,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,用规律的白噪音掩盖干扰性声音,帮助快速入睡。
二、培养 “睡前减压” 仪式感
冬季白天时间短,夜晚时间长,人们更容易在睡前陷入焦虑和思考,导致大脑过度兴奋难以入睡。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仪式,能帮助身体和大脑逐渐进入放松状态,为睡眠 “按下开关”。
睡前 1 小时应远离电子屏幕。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打乱人体的生物钟。可以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,如阅读纸质书、听舒缓的音乐、做简单的拉伸运动等。瑜伽中的 “婴儿式”“猫牛式” 等体式能有效放松肩颈和腰背肌肉,缓解一天的疲劳;冥想和深呼吸练习则能平静思绪,降低焦虑水平,让人更快进入睡眠状态。
睡前的饮食也会影响睡眠质量。晚餐不宜吃得过饱,也不宜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,影响睡眠。可以在睡前 1-2 小时喝一杯温牛奶,牛奶中含有色氨酸,有助于促进褪黑素的合成;也可以吃一小把杏仁或香蕉,这些食物中含有镁元素,能放松神经,改善睡眠。但要注意避免睡前大量饮水,以免夜间频繁起夜,影响睡眠的连续性。
三、调整 “昼夜节律” 生物钟
冬季日照时间短,容易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,出现 “季节性失眠”。适当增加白天的光照时间,能有效调节生物钟,改善睡眠质量。每天上午 10 点左右,可到户外晒晒太阳,每次 15-30 分钟,让阳光直接照射在脸上和皮肤上(注意做好防晒)。阳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让人在白天保持清醒,从而在晚上更容易产生睡意。
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至关重要。即使在周末,也应尽量保持和工作日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,避免熬夜和睡懒觉。这样可以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,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产生睡意,提高入睡效率和睡眠质量。如果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,第二天也不要过度补觉,可在中午适当午休 20-30 分钟,但不宜超过 1 小时,以免影响夜间睡眠。
四、应对 “冬季睡眠障碍” 小妙招
对于冬季容易出现的失眠问题,可尝试一些简单有效的应对方法。如果躺在床上 30 分钟后仍无法入睡,不要强迫自己继续躺着,可起身到昏暗的房间里做一些单调的事情,如叠衣服、整理书籍等,等到有睡意时再回到床上。反复多次后,身体会逐渐形成 “床 = 睡眠” 的条件反射。
夜间容易醒来的人,要注意保持卧室的安静和黑暗,避免开灯查看时间,以免刺激大脑兴奋。如果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,可进行深呼吸练习,慢慢吸气 4 秒,屏住呼吸 4 秒,再缓慢呼气 6 秒,重复几次,有助于放松身心,重新进入睡眠。
对于因冬季抑郁情绪导致睡眠差的人,除了上述方法外,还应多与家人朋友交流,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。运动能促进体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,改善情绪,同时也能提高睡眠质量。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 3 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,影响入睡。
冬季睡眠质量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。通过打造适宜的睡眠环境、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、调整规律的生物钟,以及掌握应对睡眠障碍的小妙招,我们就能在寒冬中拥有一夜好眠。当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中自然醒来,带着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天,才能真正感受冬季的美好与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