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胃弱的人别乱吃补药!人参、鹿茸吃多了,反而会胀肚子不消化-医鉴网

医鉴网

用药禁忌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中医 > 中医中药 > 用药禁忌 >> 正文

脾胃弱的人别乱吃补药!人参、鹿茸吃多了,反而会胀肚子不消化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1 11:35:59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脾胃弱 人参 鹿茸

“身体虚就该补”,这是很多人的固有观念。于是,脾胃功能本就虚弱的人,常常会选择人参、鹿茸、阿胶等滋补药材 “补一补”,结果却越补越难受 —— 肚子胀得像鼓,吃不下饭,甚至出现便秘、舌苔厚腻等症状。中医认为,脾胃是 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就像身体的 “营养加工厂”,若脾胃功能虚弱,强行进补只会让 “加工厂” 不堪重负,补品不仅无法被吸收,还会变成 “负担”,引发一系列消化问题。

补药为何会 “为难” 弱脾胃?

脾胃弱的人,往往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的问题,表现为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稀溏、舌体胖大伴有齿痕等。而人参、鹿茸等补药多为 “滋腻之品” 或 “温热之性”,恰好与弱脾胃的 “承受能力” 相冲突:

滋腻补药阻碍运化:

人参、阿胶、熟地等滋补药材,质地黏稠,需要强大的脾胃功能才能消化吸收。脾胃弱的人服用后,这些药材会像 “油腻的食物” 一样黏附在胃肠里,导致脾胃 “运化失常”—— 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气血,反而产生痰湿等 “垃圾”。例如,阿胶虽能补血,但脾胃弱的人吃了会觉得肚子发沉、恶心,甚至出现大便黏滞不爽的情况,这就是 “补而不化” 的典型表现。

温热补药加重壅滞:

鹿茸、肉桂、红参等温热性补药,能补阳气、益精血,但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其温热之性会 “助湿生热”。脾胃本就像 “火力不足的灶台”,难以腐熟食物,再加入这些 “干柴”,不仅烧不旺,还会让未消化的食物在体内积滞,出现腹胀、口臭、舌苔黄腻等 “虚不受补” 的症状。比如,鹿茸虽能温肾壮阳,但脾胃弱的人吃了可能出现烧心、胃胀,甚至便秘,反而加重身体不适。

补药过量超出负荷:

即使是相对平和的补药(如黄芪、山药),若不控制剂量,也会给脾胃带来压力。脾胃弱的人消化能力有限,就像 “小马拉大车”,补品吃多了会超出其承载范围,导致食物积滞在胃肠,引发消化不良。

从现代医学角度看,脾胃弱多与胃肠动力不足、消化酶分泌减少有关,而滋腻的补药会延缓胃肠排空,温热的补药可能刺激胃肠黏膜,进一步加重消化功能紊乱。

这些补药,脾胃弱的人需慎吃

并非所有补药都不适合脾胃弱的人,但以下几类药材尤其需要谨慎,避免擅自服用:

人参、红参:补气不成反胀气

人参能大补元气,但性温味甘,脾胃弱的人服用后容易出现 “气壅”—— 补进去的气无法正常流通,反而阻滞胃肠,导致腹胀、嗳气。尤其是红参,温补之力更强,若本身有消化不良症状,服用后可能加重胃堵感,甚至影响睡眠。

鹿茸、海马:温阳过度生内火

这两种药材是温补肾阳的 “猛药”,适合阳虚体质(怕冷、手足冰凉)且脾胃功能正常的人。脾胃弱的人服用后,不仅无法吸收其营养,还可能因温热之性引发口干、口腔溃疡、便秘等 “上火” 症状,同时伴有腹胀、食欲不振。

阿胶、熟地:滋腻碍胃难消化

阿胶补血、熟地滋阴,二者都是中医常用的滋补药,但质地极为黏稠。脾胃弱的人吃了后,胃肠蠕动会变慢,食物和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,容易出现胃胀、恶心、大便黏腻等问题,甚至可能因痰湿内生而加重乏力、困倦感。

当归、何首乌:补血不当引腹泻

当归能补血活血,但性温滋腻;何首乌能补肝肾,但生用时有轻微泻下作用。脾胃弱的人服用后,可能因无法运化其滋腻之性,出现腹泻、腹胀,尤其是空腹服用时,不适症状会更明显。

脾胃弱的人:这样进补才科学

脾胃弱不代表不能补,而是要 “先调脾胃,再循序渐进补”,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:

先健脾胃,打好 “地基”:

在进补前,可先服用健脾和胃的药材调理脾胃功能,比如:

用山药、莲子、炒扁豆煮水喝,能健脾益气,且性质平和,适合长期服用;

喝点炒谷芽、炒麦芽茶,能促进消化,改善食欲不振;

脾胃虚寒者(怕冷、腹泻)可少量服用生姜、大枣煮水,温胃散寒。

一般调理 1-2 周,待腹胀、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后,再考虑进补。

选择 “清补” 药材,避免滋腻:

脾胃弱的人适合选择性平、易消化的 “清补” 药材,如:

太子参:补气之力较人参温和,且不滋腻,适合脾胃弱的人补气;

茯苓:健脾渗湿,能帮助脾胃运化水湿,且口感平和,可煮粥或煲汤;

白扁豆:健脾化湿,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、腹胀有调理作用。

这些药材不会给脾胃带来负担,还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,增强脾胃功能。

控制剂量,少量频服:

即使是适合的补药,也需从小剂量开始,比如:

服用人参时,可从每天 3 克开始(约一片),切片含服或泡茶,避免炖煮后过于滋腻;

吃阿胶时,可将其打碎后与山药、小米同煮,减少黏腻感,且每次用量不超过 5 克。

同时,采用 “少量频服” 的方式,避免一次服用过多,给脾胃足够的消化时间。

搭配理气消食药,助运化:

进补时可搭配少量理气、消食的药材,帮助脾胃消化,比如:

用黄芪(补气)搭配陈皮(理气),既能补气,又能避免气壅腹胀;

炖鸡汤时加少量山楂、神曲,能消食化积,让鸡肉和药材的营养更好吸收。

这些信号,提示补错了

脾胃弱的人进补后,若出现以下症状,说明补药不适合或剂量过大,需立即停用:

腹胀加重,即使空腹也觉得肚子胀;

食欲不振,原本能吃半碗饭,现在一口也吃不下;

大便异常,出现便秘、腹泻或大 食欲不振,原本能吃半碗饭,现在一口也吃不下;

大便异常,出现便秘、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爽;

舌苔变厚,原本淡白的舌苔变得厚腻,甚至发黄。

出现这些情况时,可暂时停服补药,改喝炒麦芽茶或小米粥调理,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考虑是否继续进补。

脾胃弱的人进补,就像给 “虚弱的庄稼施肥”—— 若土壤贫瘠、板结,肥料不仅无法被吸收,还会烧坏庄稼。与其盲目服用人参、鹿茸等补药导致胀肚子,不如先调理脾胃功能,再选择适合的 “清补” 药材,循序渐进。记住:真正的健康不是靠 “猛补” 得来的,而是让脾胃这个 “营养加工厂” 正常运转,才能让身体真正受益于补品的滋养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