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捂秋冻有尺度:穿对衣服不生病-医鉴网

医鉴网

养生常识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中医 > 中医养生 > 养生常识 >> 正文

春捂秋冻有尺度:穿对衣服不生病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0 09:32:35 来源:医鉴网

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这句流传千年的养生谚语,蕴含着顺应四季变化的智慧。但 “捂” 得过度会捂出湿热,“冻” 得不当会冻出寒邪,只有掌握其中的尺度,才能让衣物成为身体的 “保护伞”,在季节交替时安然无恙。

春捂:别急着减衣,护住这三个部位

春季是阳气渐升但寒气未消的季节,昼夜温差大,突如其来的 “倒春寒” 常让人防不胜防。中医认为,春季 “捂” 的核心是 “护卫阳气、抵御寒邪”,尤其要护住三个关键部位。

颈部是春季保暖的重点,这里有大椎穴,是阳气汇聚之处,若受寒易引发感冒、肩颈酸痛。可选择穿带立领的薄外套,或搭配一条轻薄丝巾,既不厚重又能防风。腹部关乎脾胃功能,春季脾胃阳气初升,最怕寒凉侵袭,穿高腰裤或腹部有夹层的衣物,能避免寒气从肚脐侵入,预防腹痛、腹泻。脚部被誉为 “第二心脏”,春季地面湿气重,穿透气的棉袜和防滑鞋,能防止湿寒从足底入侵,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。

春捂的尺度可参考 “8℃原则”:当昼夜温差超过 8℃时,就需要 “捂”;气温稳定在 15℃以上且持续一周,可逐渐减少衣物。减衣应遵循 “下厚上薄”,先减上衣再减裤子,避免下肢受寒。

秋冻:循序渐进,把握 “冻” 的临界点

秋季是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的过渡阶段,“秋冻” 的本质是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,增强抗寒能力。但 “冻” 并非盲目挨冻,而是要根据气温和自身感受调整。

初秋可适当减少衣物,让皮肤接触微凉的空气,刺激机体产生抗寒能力。比如穿单层长袖衬衫搭配薄外套,便于根据气温增减。但深秋气温低于 10℃时,就需及时添衣,尤其要护住腰背部和膝关节 —— 腰为肾之府,受凉易伤肾气;膝关节脂肪少,耐寒能力弱,秋冻过度可能引发关节炎。

不同人群的 “秋冻” 耐受度不同:年轻人新陈代谢快,可稍 “冻”;老人、儿童及体质虚弱者,需提前保暖;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关节炎的人,更要避免 “秋冻”,以防寒冷刺激加重病情。

穿对衣服的通用法则:三层穿搭 + 随温调整

无论春秋,“三层穿搭法” 都能灵活应对温差。内层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,保持皮肤干爽;中层穿保暖性好的针织衫或抓绒衣,锁住热量;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,抵御风寒。这样既能在温度升高时方便脱卸,又能在降温时及时保暖。

还要学会 “看天穿衣”:春季关注天气预报,遇阴雨降温及时加衣;秋季注意早晚温差,早晨出门多穿一件,中午热时脱下。更重要的是 “跟着感觉走”,若感到后背微微发热,说明衣物合适;若手脚冰凉或出汗,就需调整穿着。

春捂秋冻的关键,在于 “顺应自然、不违天时”。既不过度依赖衣物,也不轻视季节变化的威力,在 “捂” 与 “冻” 之间找到平衡,让身体在温度变化中逐渐强大,这才是传统养生智慧的真正内涵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