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漏尿不是小事!盆底肌损伤的 “隐形信号”,及时干预是关键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5:09:05 来源:医鉴网
很多新妈妈在产后会遭遇一件难以启齿的尴尬事 —— 漏尿。咳嗽、打喷嚏、抱孩子时,尿液会不受控制地流出,她们往往觉得这是 “生完孩子的正常现象”,羞于提及更不愿就医。但实际上,产后漏尿绝非小事,它是盆底肌损伤发出的明确信号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会伴随多年甚至加重,影响生活质量。
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一组肌肉群,像一张 “吊网” 一样,承托着子宫、膀胱、直肠等盆腔器官,维持着排尿、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。女性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,盆底肌会经历巨大的考验:孕期子宫逐渐增大,长期压迫盆底组织,使盆底肌持续处于拉伸状态;分娩时,胎儿通过产道会进一步牵拉、撕裂盆底肌,导致其弹性下降、支撑力减弱。一旦这张 “吊网” 变松或受损,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就会受影响,膀胱的控尿能力随之下降,漏尿便随之发生。
除了漏尿,盆底肌损伤还会释放一些 “隐形信号”,需要新妈妈们警惕。比如,不少女性产后会感觉阴道松弛,性生活质量下降,这正是盆底肌张力不足的表现;部分人会出现小腹坠胀感,尤其在久站或劳累后明显,严重时甚至能在阴道口摸到突出的组织,这可能是子宫脱垂、膀胱膨出的早期症状;还有些新妈妈会受到尿频、尿急的困扰,总感觉尿不干净,这也是盆底肌对膀胱控制能力减弱的结果。这些信号虽然不像漏尿那样直观,却同样提示盆底肌已经 “不堪重负”。
若对盆底肌损伤置之不理,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。轻度的漏尿可能随着时间推移略有缓解,但多数情况下会逐渐发展,从最初的腹压增加时漏尿,到后来走路、弯腰时也会漏尿,甚至影响正常社交,让人产生自卑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而盆腔器官脱垂若不及时处理,会越来越明显,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,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,严重降低生活质量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盆底肌损伤的修复难度会随时间增加,拖延越久,治疗效果越不理想。
及时干预是改善盆底肌损伤的关键,新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。
产后 42 天至半年是盆底肌修复的黄金时期,建议在产后常规体检时加入盆底功能评估,通过专业检查了解盆底肌的肌力、疲劳度等情况。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,比如盆底肌电刺激治疗,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,唤醒受损的神经和肌肉;生物反馈治疗则能帮助产妇直观了解盆底肌的收缩状态,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。
在家中,新妈妈可以坚持做凯格尔运动,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盆底肌训练方式。具体做法是: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的肌肉,保持 3-5 秒,然后放松 5-10 秒,重复 10-15 次为一组,每天做 3-4 组。需要注意的是,运动时要避免憋气或腹部用力,掌握正确发力方式才能达到效果。
此外,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调整也能辅助盆底肌修复。比如,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减少对盆底肌的再次损伤;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长期便秘,因为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加重盆底肌负担;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,以减轻盆腔器官对盆底肌的压力。
产后漏尿从来不是 “忍忍就过去” 的小事,它是身体在提醒我们盆底肌需要呵护。新妈妈们不必因尴尬而延误干预,正视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,才能让盆底肌重新恢复力量,摆脱漏尿等困扰,找回轻松自在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