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:皮肤瘙痒背后的隐患,可能危及胎儿健康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5:08:56 来源:医鉴网
孕期皮肤瘙痒是很多准妈妈都经历过的事,大多被归咎于皮肤干燥或激素变化,很少有人会将其与 “胎儿危险” 联系起来。但有一种名为 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” 的疾病,却常常以皮肤瘙痒为信号,悄悄威胁着胎儿的生命安全。这种疾病在孕期并不罕见,尤其在孕中晚期高发,及时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。
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(ICP)的核心问题是胆汁酸代谢异常。正常情况下,胆汁酸由肝脏生成后,会通过胆道排入肠道,帮助消化脂肪。而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胆汁酸排泄受阻,大量淤积在肝脏和血液中,进而刺激皮肤神经末梢,引发瘙痒。这种瘙痒有明显的特点:多从手掌、脚掌开始,逐渐蔓延至四肢和腹部,夜间往往加重,严重时会让孕妇坐立难安,影响睡眠。与普通皮肤瘙痒不同的是,ICP 引起的瘙痒通常没有皮疹,但抓挠后可能留下抓痕。
很多人容易忽视这种瘙痒,觉得 “忍一忍就过去了”,但它背后的隐患却足以让人心惊。胆汁酸具有细胞毒性,当血液中胆汁酸浓度过高时,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,对胎儿的心脏、神经系统等造成损伤。更危险的是,ICP 可能导致胎儿突然缺氧,引发宫内窘迫,甚至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胎死宫内。研究表明,胆汁酸水平越高,胎儿发生意外的风险就越大,且这种风险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胎心监护完全预测。此外,ICP 还可能增加早产、羊水污染、新生儿窒息的概率,让新生儿一出生就面临健康挑战。
对母体而言,ICP 虽然不会造成长期的肝脏损伤,但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(皮肤和巩膜发黄)、肝功能异常,少数孕妇会伴有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下降等症状。不过,母体的不适与胎儿面临的风险相比,后者显然更为紧迫。
那么,如何早期发现和应对 ICP 呢?孕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,尤其是手掌、脚掌瘙痒时,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。医生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胆汁酸水平和肝功能来确诊 —— 胆汁酸升高是诊断 ICP 的关键指标。一般来说,孕期常规产检中不会专门筛查 ICP,但有瘙痒症状的孕妇必须主动提出检查需求,尤其是有 ICP 病史、家族史或多胎妊娠的高危人群,更要提高警惕。
一旦确诊 ICP,治疗的核心是降低胆汁酸水平,预防胎儿意外。医生通常会开具熊去氧胆酸等药物,这类药物能促进胆汁酸排泄,缓解瘙痒并降低胎儿风险。同时,孕妇需要定期复查胆汁酸和肝功能,密切监测胎儿在宫内的状况,比如增加胎心监护的频率,必要时通过超声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羊水情况。
在日常生活中,孕妇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,避免用热水烫洗或过度抓挠,以防皮肤破损感染;饮食上尽量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减轻肝脏负担;保证充足的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。更重要的是,ICP 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 —— 通常会在妊娠 37-38 周左右终止妊娠,以避免胎儿在宫内面临的潜在风险,具体时间需根据胆汁酸水平、胎儿状况等综合判断。
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就像一个 “隐形的威胁”,皮肤瘙痒是它最明显的 “预警信号”。准妈妈们切勿因忽视或不好意思提及而延误诊治,及时发现、科学干预,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,让孕期少一份风险,多一份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