扭伤后肿得厉害?48小时内冷敷消肿,之后热敷活血,顺序别弄反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0:25:10 来源:医鉴网
下楼梯时踩空崴了脚踝、运动时转身过猛扭到膝盖、穿高跟鞋走路不小心扭了脚踝…… 扭伤后局部迅速红肿、疼痛难忍,很多人会立刻用热毛巾敷或涂红花油 “活血化淤”,结果肿得更厉害。其实,扭伤后的肿胀是血管破裂出血、组织液渗出导致的,处理的核心是 “先止血、后活血”——48 小时内冷敷抑制肿胀,48 小时后热敷促进恢复,顺序一旦弄反,只会加重损伤。
顺序弄反的 “连锁反应”,让肿胀难消退
扭伤本质是韧带、肌腱等软组织拉伤,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出血,错误的冷热处理会让伤情雪上加霜:
刚扭伤就热敷:受伤后立即用热水袋、热毛巾敷或涂抹活血化瘀的药酒,会使局部血管扩张,原本破损的毛细血管出血更多,导致肿胀、淤青加剧,疼痛更明显。原本 3-5 天能消肿的轻度扭伤,可能拖延至一周以上;
48 小时后仍冷敷:超过 48 小时,出血基本停止,此时若继续冷敷,会抑制局部血液循环,导致渗出的组织液和淤血无法及时吸收,形成慢性肿胀,甚至引发韧带修复不良、关节僵硬等后遗症;
冷热交替无规律:一会儿冷敷一会儿热敷,会让血管反复收缩扩张,反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,延长恢复时间。
临床数据显示,约 60% 的扭伤患者因处理顺序错误导致恢复时间延长,其中 20% 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受限,可见 “分时处理” 是扭伤护理的关键。
第一步:48 小时内冷敷,给血管 “踩刹车”
扭伤后的 48 小时是止血消肿的黄金期,冷敷能通过低温收缩血管,减少出血和渗出:
正确冷敷方法:用毛巾包裹冰袋(或冷冻的矿泉水瓶),敷在扭伤部位,每次 15-20 分钟,每隔 2-3 小时一次。冰袋与皮肤之间必须垫毛巾(厚度至少 1 厘米),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;
替代方案:若没有冰袋,可用冷水浸湿毛巾后拧干,或用纱布蘸取冰水敷在患处,同样能达到降温效果,但需每 5 分钟更换一次,保持低温;
注意事项:冷敷时不要活动受伤关节,可将扭伤的肢体抬高(高于心脏水平),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,增强消肿效果。脚踝扭伤可垫个枕头,膝盖扭伤可在腿下垫被子。
此阶段若疼痛剧烈,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(如布洛芬),但不要按摩或揉搓患处,以免加重出血。
第二步:48 小时后热敷,给循环 “加动力”
48 小时后,出血基本停止,此时热敷能扩张血管,促进淤血和组织液吸收:
热敷温度与时间:用 40-50℃的热毛巾(或热水袋)敷在患处,每次 20-30 分钟,每天 2-3 次。温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不烫为宜,避免用过热的水(超过 60℃)导致皮肤烫伤;
热敷方式:可先用热毛巾敷 5 分钟,让皮肤适应温度,再更换热毛巾持续热敷。也可使用红外线灯、频谱仪等设备辅助热敷,但需保持 30 厘米以上距离,避免灼伤;
配合按摩:热敷后可轻轻按摩扭伤部位周围(避开疼痛最明显的地方),从远端向近端推揉,帮助淤血扩散吸收,但力度要轻,不要按压或揉捏损伤的韧带。
热敷期间可适当活动关节(如缓慢转动脚踝、屈伸膝盖),但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,防止刚修复的软组织再次损伤。
肿胀期的基础护理,减少二次损伤
除了冷热处理,扭伤后的基础护理同样重要,能为恢复创造良好条件:
制动休息:扭伤后 1-2 周内,避免受伤关节负重或剧烈活动。脚踝扭伤尽量不走路,必要时用弹性绷带固定或拄拐杖;膝盖扭伤避免蹲起、爬楼梯等动作;
正确加压包扎:用弹性绷带从扭伤部位的远端向近端缠绕,力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,既起到固定作用,又不影响血液循环。包扎后若出现肢体发麻、发紫,需立即松开重新包扎;
观察肿胀变化:记录肿胀范围和程度,若 48 小时后肿胀无明显消退,或出现皮肤温度升高、疼痛加剧,可能提示韧带撕裂或骨折,需及时就医;
避免误区:不要轻信 “扭伤后立即揉搓复位”“用白酒点火推拿” 等偏方,这些做法会加重软组织损伤,甚至导致韧带松弛、关节不稳。
不同部位扭伤的细节处理,加速恢复
针对常见的扭伤部位,需注意特殊护理:
脚踝扭伤:内侧扭伤(崴脚朝内)多为三角韧带损伤,外侧扭伤(崴脚朝外)多为距腓前韧带损伤。冷敷和热敷时需覆盖整个脚踝,固定时可在鞋底外侧或内侧垫 1-2 厘米厚的鞋垫,减少关节压力;
膝盖扭伤:多伴随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,热敷后可做直腿抬高动作(躺着将腿伸直抬起至 30°,保持 5 秒),促进血液循环又不增加关节负担;
手腕扭伤:常因摔倒时手掌撑地导致,冷敷时可将手腕放在胸前,热敷后可做握拳 - 伸展动作(缓慢进行,不引起疼痛为宜),防止关节僵硬。
这些情况必须就医,别硬扛
大多数轻度扭伤通过家庭护理可恢复,但出现以下情况时,需及时前往医院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:
扭伤后关节畸形、无法活动,或承重时剧烈疼痛(可能为骨折或韧带断裂);
48 小时后肿胀、淤青无明显缓解,或反复加重;
受伤部位皮肤温度升高、发红,伴随发热(可能为感染);
关节活动时出现卡顿、弹响,或感觉不稳定(可能为半月板损伤或韧带撕裂);
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扭伤(易合并骨折)。
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受伤经过、处理方式及症状变化,必要时通过 X 光、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损伤程度,避免漏诊。
恢复期锻炼,让关节更稳固
肿胀消退后(通常 1-2 周),需逐步进行功能锻炼,增强韧带力量,预防再次扭伤:
轻度活动:从缓慢的关节屈伸开始,如脚踝环绕、膝盖屈伸、手腕旋转,每次 10-15 分钟,每天 2 次;
力量训练:用弹力带对抗训练(如脚踝抗阻勾脚、膝盖抗阻伸腿),增强周围肌肉力量,为关节提供支撑;
平衡练习:单脚站立(从扶墙开始,逐渐脱离支撑),提高关节稳定性,预防再次扭伤。
锻炼时需遵循 “不引起疼痛” 的原则,循序渐进增加强度,避免急于求成导致二次损伤。
扭伤处理的核心是 “分阶段、讲顺序”,记住 “48 小时内冷敷止血、48 小时后热敷活血” 的原则,再配合制动休息和后期锻炼,才能让受伤的关节快速恢复。日常生活中,运动前做好热身、穿合适的鞋子、避免在不平的路面奔跑,能从源头减少扭伤风险。正确的处理加上科学的康复,才能让关节既恢复功能,又保持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