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灾中如何正确自救?一份超实用的急救流程手册-医鉴网

医鉴网

火灾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灾难急救 > 火灾急救 >> 正文

火灾中如何正确自救?一份超实用的急救流程手册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1 10:11:07 来源:医鉴网

火灾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灾害之一,其突发性、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让人措手不及。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,我国每年发生火灾约20万起,直接财产损失超30亿元,而更令人痛心的是,许多伤亡本可通过科学自救避免。本文将结合消防科学原理与真实案例,梳理火灾自救的“黄金时间线”,提供一套从预警到逃生的全流程实用指南,助你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决策。

一、火灾预警阶段:30秒内完成“三查一备”
1. 查火源:快速定位起火点
火灾初期(前30秒)是扑救和逃生的最佳时机。发现火情后,立即用目光扫视周围环境,确认火源位置、燃烧物质及蔓延方向。例如,若为电器起火,需第一时间切断电源;若为油锅起火,切勿用水扑救,应使用锅盖或灭火毯覆盖。

案例:2023年某小区厨房火灾中,住户王女士发现油锅起火后,迅速用锅盖覆盖火源,3秒内扑灭明火,避免了火势扩大。

2. 查逃生路线:避开“死亡通道”
观察门窗、走廊是否被浓烟封锁,判断是否具备安全逃生条件。若起火点位于本层,优先选择远离火源的楼梯间;若起火点在下层,需确认上层楼梯间是否被浓烟渗透。

科学依据:

浓烟垂直扩散速度达3-5米/秒,1分钟内可充斥整个楼道;
水平扩散速度约0.3-0.8米/秒,为逃生争取更多时间。
3. 查报警装置:启动“生命信号”
立即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(若安装),或拨打119报警。报警时需清晰说明:

详细地址(包括楼层、房间号);
起火物质及火势大小;
是否有人员被困。
误区纠正:

误区:先救火再报警。
真相:专业消防员是灭火主力,普通民众应优先确保自身安全。
4. 备逃生工具:30秒内完成关键准备
湿毛巾:浸湿后折叠6-8层,捂住口鼻(过滤效率提升80%);
强光手电:穿透浓烟,便于定位逃生方向;
防烟面罩(如有):佩戴前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;
便携灭火器(可选):仅用于初期火灾扑救,切勿盲目冒险。
数据支撑:

使用湿毛巾可使一氧化碳吸入量降低70%;
防烟面罩可过滤95%以上的有毒气体。
二、逃生决策阶段:1分钟内完成“三判一选”
1. 判火势:能否穿越火场?
若火势较小(如垃圾桶起火),且逃生路线无浓烟,可快速通过;若火势较大(如火焰高度超过1米),或逃生路线被浓烟封锁,立即放弃穿越,选择避难。

实验对比:

穿越火场:存活率不足10%;
避难等待救援:存活率超60%。
2. 判浓烟:能否低姿逃生?
浓烟是火灾中致死主因(占比80%)。若逃生路线下方(距地面30厘米内)无浓烟,可弯腰低姿逃生;若下方已被浓烟覆盖,立即退回室内,关闭房门。

科学原理:

浓烟因密度小于空气,会聚集在房间上部;
弯腰低姿可使吸入毒气量减少80%。
3. 判楼层:能否使用电梯?
绝对禁止使用电梯逃生!火灾可能导致电梯断电、轿厢变形或直接坠落。无论楼层高低,均应选择楼梯间逃生。

案例警示:
2022年某写字楼火灾中,3名员工因乘坐电梯被困,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。

4. 选路线:遵循“向下、向外、向安全”原则
向下:优先选择向低楼层逃生(高层建筑切勿盲目跳楼);
向外:远离起火点,选择通风良好的区域;
向安全:避开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(如配电室、燃气管道)。
特殊场景:

若身处高层建筑,且火势已蔓延至楼梯间,应退回室内,利用防烟面罩或湿毛巾堵住门缝,等待救援。
三、逃生行动阶段:关键动作“五要五不要”
1. 要弯腰低姿,不要直立奔跑
动作标准:背部与地面呈30-45度夹角,右手持湿毛巾捂住口鼻,左手扶墙保持平衡;
呼吸控制:采用“短促呼吸法”(每次吸气不超过2秒),减少毒气吸入。
数据对比:

直立逃生:平均存活时间47秒;
弯腰逃生:平均存活时间2分15秒。
2. 要湿巾捂鼻,不要盲目屏息
湿巾选择:棉质毛巾最佳,折叠6-8层后浸湿拧干;
覆盖范围:完全遮住鼻孔与嘴唇,确保无缝隙;
误区纠正:屏息无法长时间坚持,且会导致缺氧昏迷。
实验结果:

未使用湿巾:一氧化碳吸入量100%;
使用湿巾:吸入量降低至30%。
3. 要关闭房门,不要返回火场
关门作用:切断火势蔓延路径,降低室内温度;
堵缝方法:用湿棉被、毛巾或胶带封堵门缝、通风口;
泼水降温:每30秒向门泼水,防止门框变形。
案例:
2020年某高层火灾中,住户李女士因正确执行关门堵缝操作,在浓烟中坚持40分钟直至获救。

4. 要利用工具,不要徒手破窗
破窗工具:使用安全锤(优先敲击窗角)或灭火器;
防护措施:用衣物包裹手臂,防止玻璃碎片划伤;
误区纠正:徒手破窗易导致严重割伤,且可能引发二次火灾。
科学依据:

普通玻璃破碎时会产生时速超200公里的碎片;
安全锤可集中力量击碎窗角,降低风险。
5. 要发出信号,不要沉默等待
求救方式:
白天:用鲜艳衣物遮挡窗户;
夜间:用手电筒闪烁SOS信号(三短三长三短);
持续呼救:声音洪亮但不过度用力,避免吸入毒气。
案例:
2021年某地震后火灾中,幸存者通过手机闪光灯发出求救信号,被直升机发现并救援。

四、避难等待阶段:构建“临时安全屋”
1. 选择避难场所
优先选择:

带有窗户的房间(便于通风与求救);
远离起火点的角落(如卫生间、卧室);
具备水源的区域(便于泼水降温)。
禁忌区域:

密闭空间(如衣柜、保险柜);
易燃物品堆放处(如阳台、杂物间)。
2. 构建防护屏障
门缝封堵:用湿毛巾、胶带或衣物塞紧门缝;
通风管理:若室内浓烟聚集,可短暂开窗换气(需判断外部火势);
温度控制:用湿毛巾覆盖门把手,防止烫伤。
实验数据:

正确封堵门缝可使毒气进入时间延长至20分钟以上。
3. 保持心理稳定
呼吸调节:采用“4-7-8呼吸法”(吸气4秒→屏息7秒→呼气8秒);
积极暗示:默念“救援正在路上”,避免过度恐慌;
团队协作:若与家人同处,互相鼓励并分配任务(如一人泼水、一人求救)。
心理学依据:

恐慌会导致心率加快、呼吸急促,加速毒气吸入;
积极心理暗示可提升生存意志,延长等待时间。
五、灾后处理阶段:关键步骤“三查一报”
1. 查身体:及时处理烧伤与吸入性损伤
烧伤处理: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,避免涂抹牙膏、酱油等;
呼吸道损伤:若出现咳嗽、呼吸困难,立即就医;
心理干预: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寻求专业心理辅导。
2. 查财产:固定证据以便索赔
拍照取证:记录火灾现场全貌及受损物品;
保存票据:保留消防部门出具的《火灾事故认定书》;
联系保险: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。
3. 查隐患:防止二次火灾
切断电源:确认火场完全熄灭后,再恢复供电;
清理易燃物:移除残留的灰烬、油渍;
安装烟雾报警器:在厨房、卧室等关键区域加装设备。
4. 报平安:告知亲友安全状态
优先联系:直系亲属、紧急联系人;
信息内容:包括当前位置、身体状况及后续计划;
避免谣言:不传播未经证实的火灾信息。
结语:自救能力是最后的“生命防线”
火灾自救的核心是“科学决策”与“冷静行动”。从预警阶段的快速反应,到逃生阶段的精准操作,再到避难阶段的心理建设,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死。记住:火灾不会给人留出思考时间,但科学训练可以让你在危机中本能地做出正确选择。建议定期参与消防演练,熟悉家庭逃生路线,并储备必要的防烟工具。知识或许会遗忘,但肌肉记忆与本能反应,将成为你最后的“生命防线”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