冻伤急救别等专业医护,这些即时处理方法要牢记-医鉴网

医鉴网

冻伤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户外急救 > 冻伤急救 >> 正文

冻伤急救别等专业医护,这些即时处理方法要牢记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20:28 来源:医鉴网

冬季的寒风如刀,零下低温不仅让人瑟瑟发抖,更暗藏冻伤危机。据统计,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冻伤发生率高达5%-10%,其中因急救不及时或方法错误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占比超40%。从户外工作者到滑雪爱好者,从儿童到老年人,无一不面临冻伤风险。当专业医护无法第一时间抵达时,掌握科学的即时处理方法,成为自救互救的关键。本文将系统梳理冻伤的即时急救策略,助您在寒冬中守护生命温度。

一、冻伤的“隐形杀手”:低温如何引发组织灾难?
冻伤并非简单的“皮肤冻红”,而是经历“寒冷刺激→血管收缩→组织缺氧→细胞死亡”的链式反应。当皮肤温度降至0℃以下,局部血液循环停滞,细胞内形成冰晶,直接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器;复温时,冰晶融化导致细胞水肿,进一步加剧损伤。根据损伤深度,医学上将冻伤分为四度:

Ⅰ度冻伤:仅累及表皮层,表现为皮肤苍白、麻木,复温后红肿灼痛,7-10天可自愈,但可能遗留色素沉着。
Ⅱ度冻伤:损伤达真皮层,出现血性水疱,剧烈疼痛,愈合后可能形成瘢痕。
Ⅲ度冻伤:穿透全层皮肤,皮下组织呈紫黑色,感觉丧失,愈合后形成挛缩性瘢痕,影响关节功能。
Ⅳ度冻伤:累及肌肉、骨骼,肢体远端坏死,需截肢处理,死亡率高达20%-40%。
典型案例:2023年1月,某滑雪爱好者在零下20℃环境中滑行3小时后,双手Ⅲ度冻伤,因未及时复温导致手指截肢。这一悲剧警示我们:冻伤的黄金急救时间仅有几小时,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
二、冻伤即时急救的“黄金四原则”:快速、温和、无菌、专业衔接
在专业医护到达前,急救需遵循以下原则:

快速脱离寒冷环境:立即停止户外活动,转移至温暖、干燥的室内。
温和复温:避免极端温度刺激,采用渐进式复温方法。
无菌操作:防止感染,尤其是处理开放性伤口时。
专业衔接:急救后尽快联系医疗机构,进行后续治疗。
三、冻伤即时处理的“五步实战法”:从现场到送医的全流程指南
第一步:安全转移,阻断寒冷损伤
发现冻伤后,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温暖、避风的环境,避免继续暴露于低温。若患者意识清醒,可协助其脱去潮湿的衣物、鞋袜,但切忌强行撕扯粘连皮肤的衣物,以防造成二次损伤。对于全身冻伤伴意识障碍者,需立即清除口腔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,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
关键提醒:

禁止用雪搓、火烤或拍打冻伤部位,这些操作会加剧组织缺血坏死。
避免使用热水袋、电热毯等直接加热,因冻伤部位感觉迟钝,易导致烫伤。
第二步:科学复温,恢复血液循环
复温是冻伤急救的核心环节,需遵循“缓慢、均匀、持续”的原则:

准备温水:将冻伤部位浸泡于38℃-42℃的温水中(可用体温计监测),水温接近人体正常体温,避免过高或过低。
控制时间:浸泡时间控制在15-30分钟,直至皮肤恢复血色和触觉。若在野外无温水条件,可将冻伤部位贴于救护者腹部、腋下等温暖部位,利用体温缓慢复温。
观察反应:复温过程中,若患者出现寒战、心跳加速等不适症状,需暂停复温并保暖,待症状缓解后继续。
临床数据:

复温温度每升高1℃,组织存活率提升15%。
快速复温(如用40℃温水)比缓慢复温(如用室温水)能减少30%的组织坏死。
第三步:轻柔清洁,预防感染
复温后,需对冻伤部位进行妥善处理:

无菌操作: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水分,避免摩擦损伤皮肤。若冻伤部位有污垢,可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。
分类处理:
Ⅰ度冻伤:涂抹冻疮膏或维生素E乳膏,促进皮肤修复。
Ⅱ度冻伤: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,保留疱皮,涂抹抗生素软膏(如莫匹罗星)后无菌包扎。
Ⅲ度及以上冻伤:保持创面干燥,避免自行处理,尽快送医。
特殊部位护理:
手指、脚趾冻伤时需分开包扎,防止粘连。
耳部冻伤需佩戴保暖耳罩,避免摩擦。
关键提醒:

禁止使用酒精、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,以免加重组织损伤。
包扎不宜过紧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
第四步:保暖与观察,防止病情反复
处理完成后,需持续保暖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:

全身保暖:给患者饮用温热饮料(如姜糖水),覆盖保暖毯,维持体温。
局部保护: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布包裹冻伤部位,避免再次受冻。
观察症状:若出现发热、寒战、伤口渗液增多等感染迹象,需立即送医。
第五步:及时送医,专业治疗
冻伤后24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。对于以下情况,必须立即送医:

冻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;
出现发热、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;
涉及手指、脚趾、鼻尖等末梢部位;
患者为儿童、老年人或合并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者。
医院处理流程:

破伤风抗毒素注射;
抗生素预防感染;
高压氧治疗促进组织修复;
严重病例需行清创术或植皮术。
四、冻伤急救的“三大误区”:这些“土方法”可能致命
误区1:用雪搓冻伤部位
雪的温度在0℃以下,低温会使血液黏稠,血流变慢,易形成血栓,造成皮下组织坏死。此外,摩擦会加重机械性损伤,导致冻伤部位溃烂。

误区2:火烤或热水浸泡
冻伤后,局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,火烤或热水浸泡会使表面血管扩张,而深部血管仍处于痉挛状态,导致血液回流不畅,皮下组织缺氧,代谢产物堆积,加重冻伤。

误区3:饮酒御寒
酒精会扩张血管,加快血液循环,使热量快速散发到体表,导致体温下降。饮酒后虽感到短暂温暖,但随后会因热量散失过快而更易受冻。

五、特殊场景的急救策略:户外、家庭、儿童防护指南
户外场景:
携带急救包:备有温水袋、无菌纱布、抗生素软膏、保温毯等。
定时休息:每30分钟进入温暖环境休息5-10分钟。
结伴而行:互相检查冻伤迹象,及时采取措施。
家庭场景:
保持室内温度: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18℃。
检查供暖设备:确保暖气、空调正常运行。
储备急救物资:常备冻疮膏、消毒棉签、无菌纱布等。
儿童防护:
穿戴保暖:选择连指手套、厚袜、防寒鞋,避免穿戴过紧。
限制户外时间:低温天气下,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。
教育安全知识:教会孩子识别冻伤症状,及时告知家长。
结语:科学急救,守护生命温度
冻伤虽凶险,但通过科学的即时处理方法,可最大限度降低损伤。在这个寒冬,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,为家人和朋友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。记住:每一次正确的急救行动,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。愿您温暖过冬,远离冻伤之扰!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