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识别冻伤到正确施救,一篇读懂冻伤急救全流程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20:08 来源:医鉴网
在寒冷的季节或极端低温环境中,冻伤是一种高发的意外伤害。从皮肤表层的轻微损伤到危及生命的全身冻僵,冻伤的表现形式多样,急救方法也因程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。掌握从识别到施救的完整流程,能在关键时刻最大限度减少伤害,甚至挽救生命。
一、冻伤的快速识别:从局部到全身的信号
冻伤的本质是低温导致的组织损伤,根据损伤深度和范围,可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僵,识别时需关注这些关键信号:
局部冻伤的分级识别
Ⅰ 度冻伤(表皮层):暴露部位(如面部、手指、耳朵)皮肤苍白,复温后转为红肿,伴有刺痛和瘙痒感,触摸时感觉敏感。此时仅表皮细胞受损,无水泡形成,类似轻度晒伤。
Ⅱ 度冻伤(真皮层):皮肤呈紫红色或青紫色,12-24 小时内出现透亮水疱,水疱液清亮或淡红色,疼痛剧烈且持续,尤其遇热时加重。损伤已累及真皮浅层,愈合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。
Ⅲ 度冻伤(皮下组织):皮肤呈黑褐色或灰白色,出现血性水疱,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,感觉迟钝或消失,触摸时质地较硬。损伤深入皮下脂肪层,可能伴随局部组织坏死。
Ⅳ 度冻伤(深部组织):累及肌肉、骨骼,皮肤呈暗灰色或黑色,肢体僵硬,感觉完全丧失,严重时出现干性坏疽(组织干枯变黑)。
全身冻僵的典型表现
全身冻僵是最危险的冻伤类型,体温通常低于 35℃,早期表现为寒战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冷;中期出现意识模糊、言语不清、肌肉僵硬;晚期则陷入昏迷,呼吸浅慢、心跳微弱,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。在户外环境中,长时间暴露于 - 10℃以下低温,或同时遭遇大风、潮湿,容易引发全身冻僵。
快速判断技巧:用指腹轻压冻伤部位,若按压后 5 秒内未恢复红润,提示可能为 Ⅱ 度及以上冻伤;全身冻僵者可观察指甲颜色,若指甲床苍白且按压后回血缓慢,需立即启动急救。
二、急救第一步:脱离险境,避免二次损伤
无论何种冻伤,首要任务是终止低温对组织的持续伤害,这一阶段的处理直接影响后续恢复:
转移至安全环境
尽快将伤者移至温暖、避风的场所(如室内、帐篷),若无法立即转移,需用衣物、毛毯搭建临时防风屏障,减少寒风直吹。
避免在雪地、冰面等低温载体上长时间停留,可在地面铺垫干草、衣物隔绝冷源。
去除束缚与湿冷物品
小心脱掉冻结的衣物、鞋袜,若衣物与皮肤粘连,不可强行撕扯,可用 37℃左右的温水缓慢融化粘连处,待衣物松动后再剥离。
摘掉戒指、手镯等饰品,低温会导致肢体肿胀,饰品可能阻碍血液循环,加重损伤。
初步保暖措施
用毛毯、睡袋包裹全身,重点保护头部、颈部和躯干(这些部位占体表面积的 60%,是热量保存的关键区域)。
对于全身冻僵者,可让其饮用少量温热的糖水(每次不超过 100ml),补充能量的同时避免低血糖,但意识不清者严禁喂食,以防窒息。
三、分级施救:不同程度冻伤的针对性处理
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,需采取差异化的急救措施,盲目处理可能加重组织损伤:
Ⅰ 度冻伤的处理
复温方法:用 37℃-40℃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,水面以没过损伤区域为宜,浸泡时轻轻活动肢体(如手指屈伸),促进血液循环,复温时间约 15 分钟,直至皮肤红润、感觉恢复。
后续护理:复温后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,涂抹冻疮膏(含肝素钠、维生素 E 成分),避免摩擦或抓挠,防止皮肤破损。
Ⅱ 度冻伤的处理
复温要点:同 Ⅰ 度冻伤,但复温后需保护水疱,不可挑破或挤压,水疱皮能隔绝细菌,降低感染风险。
创面保护:用无菌纱布松松覆盖水疱,再用弹性绷带包扎(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),避免绷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疼痛管理:若疼痛剧烈,可让伤者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(如布洛芬),但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药物(可能加速脱水)。
Ⅲ、Ⅳ 度冻伤的处理
严禁自行复温或按摩冻伤部位,深部组织损伤后,盲目复温可能导致细胞水肿破裂,加重坏死。
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,再用棉花、衣物包裹肢体,保持损伤部位固定,避免移动时摩擦创面。
标记冻伤区域,记录发现时间,为后续医疗救治提供参考。
全身冻僵的紧急干预
若伤者意识清醒,可让其在温暖环境中缓慢活动(如踱步),促进产热,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耗氧骤增。
意识模糊或昏迷者,立即采取心肺复苏(若呼吸心跳微弱):保持气道通畅,每 30 秒进行 2 次人工呼吸,配合胸外按压(频率 100-120 次 / 分钟),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。
复温以核心体温恢复为目标,可采用 “中心复温法”:用 40℃左右的湿毛巾热敷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,每次 10 分钟,间隔 5 分钟重复,避免直接加热四肢。
四、急救禁忌:这些行为会加重损伤
在冻伤急救中,错误操作的危害往往比冻伤本身更严重,必须严格避免:
严禁高温复温:用火烤、热水袋直接热敷或浸泡在 45℃以上的热水中,会导致受损组织细胞变性坏死,增加截肢风险。
禁止摩擦按摩:搓雪、用力揉搓冻伤部位会像 “碾压碎玻璃” 一样,加剧冰晶对细胞的破坏,尤其 Ⅲ 度以上冻伤可能导致皮肤撕裂。
避免酒精取暖:给冻僵者饮用烈酒虽能带来短暂温热感,但会扩张血管加速热量流失,同时抑制中枢神经,掩盖病情严重程度。
不可忽视全身症状:即使局部冻伤看似轻微,若伤者出现寒战、头晕、心慌等症状,可能是全身冻僵的早期表现,需立即监测体温(低于 35℃需紧急处理)。
五、后续处置与就医提示
冻伤急救后并非万事大吉,正确的后续处理和及时就医能降低后遗症风险:
就医时机判断
Ⅰ 度冻伤经家庭处理后若 24 小时内症状未缓解(如持续红肿、瘙痒),需就医;Ⅱ 度及以上冻伤必须在急救后 2 小时内送往医院,深部冻伤的黄金治疗时间为 6 小时内。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:冻伤部位发黑、流脓;肢体活动受限;发热、寒战(提示感染);全身冻僵者无论症状是否缓解,均需住院观察。
转运过程注意事项
转运时继续保暖,避免冻伤部位再次受冷(如冬季转运时用保温毯包裹患肢)。
保持伤者平卧,避免颠簸导致水疱破裂,若为下肢冻伤,可适当抬高患肢(高于心脏水平)。
冻伤的危害远不止表面的红肿疼痛,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。掌握从识别到施救的全流程,既能在紧急时刻科学应对,也能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(如冬季户外做好分层保暖、定期活动肢体)降低冻伤风险。记住:面对冻伤,冷静判断、科学施救,才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