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外冻伤怎么办?快速急救指南,每个人都该收藏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19:03 来源:医鉴网
冬季户外徒步、滑雪、登山等活动中,冻伤是最易发生的紧急状况之一。低温、大风、潮湿等环境因素会加速身体热量流失,若处理不及时,轻度冻伤可能发展为组织坏死,甚至危及生命。这份户外冻伤快速急救指南,从判断、处理到避险,手把手教你科学应对,关键时刻能救己救人。
第一步:快速识别冻伤等级,精准判断伤情
户外环境中,冻伤往往从暴露部位开始,如鼻尖、耳朵、手指、脚趾等。掌握冻伤分级标准,能避免因判断失误导致的错误处理。
Ⅰ 度冻伤(轻度):皮肤苍白或红肿,伴有麻木、刺痛感,受热后会发痒。常见于面部、耳朵等暴露部位,仅损伤表皮层。
Ⅱ 度冻伤(中度):皮肤呈紫红色,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,水疱内液体清亮或呈淡红色,疼痛明显,损伤达真皮层。
Ⅲ 度冻伤(重度):皮肤呈青紫色或黑色,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,感觉迟钝或消失,损伤累及皮下组织。
全身冻僵:体温低于 35℃,出现意识模糊、肌肉僵硬、呼吸心跳减慢,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。
户外判断小技巧:用手指轻按冻伤部位,若皮肤苍白且按压后恢复颜色缓慢,说明已发生冻伤;若皮肤发黑且毫无感觉,可能已达 Ⅲ 度,需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。
第二步:脱离危险环境,避免二次伤害
户外冻伤急救的核心原则是 “先避险,再处理”。持续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会让伤情迅速恶化,必须第一时间采取保暖措施。
转移至避风处:尽快进入帐篷、山洞等遮风场所,若无法找到遮蔽处,可搭建临时防风屏障(如用背包、衣物遮挡风雪),减少寒风直吹冻伤部位。
去除湿冷衣物:潮湿会加速热量流失,需及时脱掉结冰或湿透的手套、袜子、鞋子,用干燥毛巾或保暖衣物擦干皮肤表面的水分。
包裹保暖核心区:用睡袋、保温毯包裹躯干和头部,重点保护颈部、胸部和腹部(这些部位聚集大量血管,保暖可维持核心体温),避免四肢优先取暖导致 “盗血现象”(四肢血管扩张后,核心器官供血不足)。
特别注意:若冻伤部位已与衣物冻结在一起(如袜子粘在脚趾上),不可强行撕扯,可用 37℃左右的温水缓慢融化结冰处,待衣物松动后再小心剥离,防止撕裂皮肤。
第三步:科学复温,把握 “温度与时间” 关键
户外条件有限,复温操作需简单有效,既要避免高温损伤,又要保证复温速度。错误的复温方式(如用火烤、雪搓)是户外冻伤致残的主要原因。
Ⅰ、Ⅱ 度冻伤复温法:
准备 37℃-40℃的温水(可用体温感知:手腕内侧试温,不烫且略高于体温即可),将冻伤的手、脚等部位浸泡其中,水面以没过冻伤部位为宜。
浸泡时轻轻晃动肢体,促进血液循环,但避免揉搓或按压水疱。
复温时间控制在 15-30 分钟,直至冻伤部位皮肤颜色恢复红润、感觉逐渐恢复(如出现刺痛或发痒)。
面部、耳朵等无法浸泡的部位,可用 40℃左右的湿毛巾热敷,每 3-5 分钟更换一次毛巾,保持温度稳定。
Ⅲ 度冻伤与全身冻僵处理:
Ⅲ 度冻伤不可自行复温,需用干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,再用保暖衣物包裹,尽快送往医院。
全身冻僵者严禁浸泡复温,应立即用保温毯包裹全身,只露出口鼻保持呼吸通畅,若患者清醒,可喂少量温热的糖水(每次不超过 50ml),避免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。
第四步:创面保护与临时固定,为后续治疗铺路
户外急救条件有限,做好创面保护能降低感染风险,为就医争取时间。
水疱处理:Ⅱ 度冻伤出现的水疱,户外不可刺破,可用无菌纱布(或干净的棉质衣物)轻轻覆盖,再用弹性绷带松松包扎(避免压迫水疱),防止摩擦破裂。
肢体固定:冻伤的手指、脚趾可分开用纱布隔开,避免相互摩擦;若怀疑有骨折(如冻伤伴随外伤),需用树枝、硬纸板等制作简易夹板固定肢体,减少移动。
避免负重:冻伤的脚不可继续行走,若在野外无法立即撤离,可用担架或同伴搀扶转移,防止加重组织损伤。
第五步:撤离与后续就医,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
户外急救只是应急措施,严重冻伤必须接受专业治疗,撤离过程中的细节直接影响预后。
撤离原则:轻度冻伤(Ⅰ 度)经处理后可继续活动,但需密切观察;中度以上冻伤(Ⅱ 度及以上)或全身冻僵,必须立即终止户外活动,优先撤离至有医疗条件的地方。
保暖要点:撤离时用衣物将冻伤部位与正常皮肤隔开,避免冻伤部位接触冷源(如金属背包带、冰面),可将冻伤的手放在腋下保暖,脚放在同伴怀中(仅限紧急情况)。
就医提示:到达医院后,需告知医生冻伤发生的时间、环境温度、复温方式等细节,Ⅲ 度冻伤可能需要手术治疗,切勿因 “怕麻烦” 延误病情。
户外冻伤预防:比急救更重要的功课
再好的急救也不如提前预防,冬季户外活动前做好这几点,能大幅降低冻伤风险:
穿戴分层保暖衣物,选择防风、防水的外层装备,内层穿吸湿排汗的速干衣,避免棉质衣物(吸水后易导致失温)。
每 30 分钟检查一次暴露部位,用手轻轻揉搓面部、耳朵促进血液循环,手套、袜子潮湿后及时更换。
保持身体干燥,出汗后及时通风散热,避免过热导致衣物潮湿。
补充足够能量,随身携带巧克力、能量胶等高热量食物,避免空腹活动(低血糖会降低抗寒能力)。
户外冻伤急救的核心是 “快速判断、科学复温、保护创面、及时就医”。记住这份指南,在寒冷环境中既能保护自己,也能向他人伸出援手。冬季户外虽美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—— 做好准备,才能让每一次出行都平安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