冻伤后热敷?错!科学急救方法看这里-医鉴网

医鉴网

冻伤急救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急救 > 户外急救 > 冻伤急救 >> 正文

冻伤后热敷?错!科学急救方法看这里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18:45 来源:医鉴网

寒冬腊月,当气温骤降至零下,冻伤成为威胁户外工作者、登山爱好者及儿童、老年人等群体的“隐形杀手”。据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郭秀颖指出,冻伤后盲目热敷是常见的急救误区,可能引发血管扩张、组织液外渗,导致冻伤部位水肿加重,甚至引发烫伤。本文将结合权威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,系统梳理冻伤的科学急救方法,帮助读者远离“冻”出来的麻烦。

一、冻伤的“隐形陷阱”:低温如何摧毁人体组织?
冻伤并非简单的“皮肤冻红”,而是经历“寒冷刺激→血管收缩→组织缺氧→细胞死亡”的复杂病理过程。当皮肤温度降至0℃以下,局部血液循环停滞,细胞内形成冰晶,直接破坏细胞结构;复温时,冰晶融化导致细胞水肿,进一步加剧损伤。根据损伤深度,医学上将冻伤分为四度:

Ⅰ度冻伤:仅累及表皮层,表现为皮肤苍白、麻木,复温后红肿灼痛,7-10天可自愈,但可能遗留色素沉着。
Ⅱ度冻伤:损伤达真皮层,出现血性水疱,剧烈疼痛,愈合后可能形成瘢痕。
Ⅲ度冻伤:穿透全层皮肤,皮下组织呈紫黑色,感觉丧失,愈合后形成挛缩性瘢痕,影响关节功能。
Ⅳ度冻伤:累及肌肉、骨骼,肢体远端坏死,需截肢处理,死亡率高达20%-40%。
典型案例:2023年12月,某登山队在海拔4500米处遭遇暴风雪,队员张某因未及时更换湿袜,导致双足Ⅲ度冻伤,最终被迫截肢。这一悲剧警示我们:冻伤的“隐形杀手”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。

二、冻伤急救的“黄金四步法”:科学复温是关键
第一步:脱离寒冷环境,阻断损伤进展
发现冻伤后,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温暖、干燥的室内,避免继续暴露于低温环境。若患者意识清醒,可协助其脱去潮湿的衣物、鞋袜,但切忌强行撕扯粘连皮肤的衣物,以防造成二次损伤。对于全身冻伤伴意识障碍者,需立即清除口腔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,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
关键提醒:

禁止用雪搓、火烤或拍打冻伤部位,这些错误操作会加剧组织缺血坏死。
避免使用热水袋、电热毯等直接加热,因冻伤部位感觉迟钝,易导致烫伤。
第二步:快速复温,恢复血液循环
复温是冻伤急救的核心环节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建议,将冻伤部位浸泡于38℃-42℃的温水中(可用体温计监测),浸泡时间控制在15-30分钟,直至皮肤恢复血色和触觉。若在野外无温水条件,可将冻伤部位贴于救护者腹部、腋下等温暖部位,利用体温缓慢复温。

临床数据:

复温温度每升高1℃,组织存活率提升15%。
浸泡过程中若出现寒战、心跳加速,需暂停复温并保暖。
第三步:清创包扎,预防感染
复温后,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水分,避免摩擦损伤皮肤。对于Ⅰ度冻伤,可涂抹冻疮膏或维生素E乳膏;Ⅱ度冻伤需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,保留疱皮,涂抹抗生素软膏后无菌包扎;Ⅲ度及以上冻伤需保持创面干燥,避免自行处理,尽快送医。

特殊处理:

手指、脚趾冻伤时需分开包扎,防止粘连。
耳部冻伤需佩戴保暖耳罩,避免摩擦。
第四步:及时就医,专业治疗
冻伤后24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。对于以下情况,必须立即送医:

冻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;
出现发热、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;
涉及手指、脚趾、鼻尖等末梢部位;
患者为儿童、老年人或合并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者。
医院处理流程:

破伤风抗毒素注射;
抗生素预防感染;
高压氧治疗促进组织修复;
严重病例需行清创术或植皮术。
三、冻伤急救的“三大误区”:这些“土方法”可能致命
误区1:用雪搓冻伤部位
雪的温度在0℃以下,低温会使血液黏稠,血流变慢,易形成血栓,造成皮下组织坏死。此外,摩擦会加重机械性损伤,导致冻伤部位溃烂。

误区2:火烤或热水浸泡
冻伤后,局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,火烤或热水浸泡会使表面血管扩张,而深部血管仍处于痉挛状态,导致血液回流不畅,皮下组织缺氧,代谢产物堆积,加重冻伤。

误区3:饮酒御寒
酒精会扩张血管,加快血液循环,使热量快速散发到体表,导致体温下降。饮酒后虽感到短暂温暖,但随后会因热量散失过快而更易受冻。

四、特殊人群的“保暖攻略”:防患于未然
儿童:体温调节能力弱,外出需穿戴连指手套、厚袜和防寒鞋,避免长时间在雪地玩耍。
老年人:血液循环差,冬季应保持室内温度在18℃以上,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。
糖尿病患者: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,需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破损,选择宽松、透气的鞋袜。
户外工作者:定时进入温暖环境休息,携带保温杯饮用姜糖水,备足干衣物和应急药品。
结语:科学急救,守护生命温度
冻伤虽凶险,但通过“脱离寒冷→快速复温→清创包扎→及时就医”的黄金四步法,可最大限度降低损伤。在这个寒冬,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,为家人和朋友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。记住:每一次正确的急救行动,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