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冻伤雪上加霜!这些急救误区一定要避开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18:22 来源:医鉴网
在寒冷天气里,冻伤是常见的意外伤害,但人们对冻伤急救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。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缓解症状,还可能加重组织损伤,甚至导致终身残疾。本文将揭露冻伤急救中最常见的误区,帮助大家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,避免 “雪上加霜” 的悲剧。
误区一:用火烤或热水烫冻伤部位
冬季野外作业时,有人因手指冻伤而靠近篝火烘烤,结果皮肤迅速起疱溃烂;还有人直接用滚烫的热水浸泡冻僵的脚趾,导致局部组织坏死。这些做法的本质是忽视了冻伤组织的脆弱性。
冻伤后,皮肤和皮下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,细胞已经受损。此时若接触高温(超过 45℃),会使局部血管剧烈扩张,血液大量涌入受损组织,导致细胞水肿破裂。同时,高温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,增加感染风险。正确的复温方式是用 37℃-40℃的温水缓慢浸泡,这个温度接近人体正常体温,能逐步恢复血液循环而不损伤细胞。
误区二:用力揉搓冻伤部位
很多人认为揉搓冻伤的手脚可以 “活血化淤”,但这种做法恰恰会造成二次伤害。当组织冻结时,细胞内形成的冰晶会刺破细胞膜,此时强行揉搓会像 “碾压碎玻璃” 一样加剧细胞破裂,还可能撕裂已经受损的皮肤和皮下血管。
尤其对于手指、脚趾等末梢部位,揉搓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断裂出血,形成皮下淤血,延长愈合时间。正确的做法是让冻伤部位自然复温,复温后若有麻木感,可轻轻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,但绝对禁止暴力揉搓。
误区三:刺破冻伤水疱
看到冻伤部位出现水疱,不少人会下意识地将其刺破,认为这样能 “排毒”。实际上,水疱皮是天然的保护膜,能够隔绝外界细菌,减少感染概率。研究表明,保留水疱皮的创面愈合时间比刺破者缩短 30%,且瘢痕形成概率显著降低。
对于直径小于 1 厘米的小水疱,无需特殊处理;较大的水疱(直径超过 2 厘米)可在严格消毒后,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,保留完整的水疱皮,再用无菌纱布包扎。任何情况下都不应用未经消毒的针、剪刀等刺破水疱。
误区四:给冻僵者喝烈酒 “取暖”
在寒冷环境中,给冻僵的人灌烈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。酒精虽然会让人产生短暂的温热感,但实际上会使血管扩张,加速身体热量流失,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。同时,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影响呼吸和心跳功能,增加休克风险。
正确的保暖方式是给患者饮用温热的葡萄糖水或淡盐水,补充能量和电解质。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,严禁喂食任何液体,以免发生窒息,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静脉补液。
误区五:复温后立即活动冻伤肢体
有些患者在冻伤部位复温后,急于恢复功能而剧烈活动肢体,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损伤。复温后的组织处于水肿状态,血管壁脆弱,过度活动会加重局部充血,引发疼痛和肿胀加剧,甚至导致皮肤撕裂。
正确的做法是复温后让肢体保持制动状态,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,待肿胀和疼痛缓解后(通常需要 24-48 小时),再逐步进行轻柔的功能锻炼,如缓慢屈伸关节等。
误区六:忽视全身冻僵的急救顺序
遇到全身冻僵的患者,很多人会先关注冻伤的肢体,而忽略了危及生命的核心问题。全身冻僵的急救核心是 “先救命,后治伤”,必须优先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。
正确的步骤是: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温暖环境,去除湿冷衣物,用毛毯包裹躯干(尤其是胸部和腹部),避免直接加热四肢;检查呼吸和心跳,若出现骤停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;同时拨打急救电话,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转运。肢体的冻伤处理应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。
冻伤急救的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组织的恢复和功能的保全,错误的处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记住这些常见误区,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,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帮助伤者。在寒冷环境中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—— 做好保暖措施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才是远离冻伤的根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