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“内卷”让人疲惫?用职业心理学帮你找到平衡之道-医鉴网

医鉴网

职业心理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精神病科 > 心理咨询科 > 职业心理 >> 正文

职场“内卷”让人疲惫?用职业心理学帮你找到平衡之道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8 16:40:55 来源:医鉴网

凌晨1点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,程序员小李对着第15版代码揉着发红的眼睛;市场部的小王在朋友圈晒出“连续加班第30天”的打卡,却悄悄删掉了体检报告里“重度焦虑”的诊断结果;体制内的小张在会议间隙修改着第8份汇报材料,发现同事们连PPT的动画效果都要互相攀比……这些场景正在中国职场不断上演,折射出“内卷”时代下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。当“内卷”从学术概念演变为职场流行病,我们更需要用职业心理学的视角,揭开这场集体焦虑的深层密码。

一、内卷困局:当竞争沦为自我消耗的“剧场效应”
职场内卷的本质,是资源有限性与竞争无限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。某互联网大厂的调研显示,68%的员工认为“无效加班”是内卷核心表现——领导未下班时,即使完成工作也要假装忙碌;同一数据需要重复填写3个系统;为表现积极主动,主动承接超出职责范围的任务。这种“剧场效应”下,个体被迫参与表演式竞争,最终陷入“越努力越焦虑”的怪圈。

心理学中的“相对剥夺理论”能解释这种集体焦虑:当个体感知到自身处境与参照群体存在差距时,即使客观条件未恶化,也会产生被剥夺感。某金融公司的案例极具代表性:部门实行“末位淘汰制”后,员工为避免垫底,主动延长工作时间25%,但整体业绩仅提升3%。这种“努力通胀”导致所有人付出更多,却无人真正受益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内卷对认知资源的透支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状态会激活杏仁核,抑制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决策功能。这解释了为何内卷环境中,人们更容易陷入非理性比较——看到同事考取多个证书,便不顾专业相关性盲目跟风;发现他人获得晋升,立即质疑自己的能力价值。

二、心理溯源:内卷焦虑的三大认知陷阱
“完美主义”的执念陷阱
某咨询公司的调研发现,73%的职场人存在“任务完美化倾向”:撰写报告时反复修改格式细节,忽视核心数据分析;准备汇报材料时过度追求PPT美观,压缩内容准备时间。这种“细节控”本质是认知扭曲,将“完成任务”异化为“证明自我价值”,导致效率低下与自我否定。
“社会比较”的参照系错位
社交媒体加剧了这种扭曲。某职场社交平台的数据显示,用户平均每天浏览他人动态17次,其中62%会产生“我的生活不如他人”的挫败感。这种比较往往忽略个体差异——将体制内员工的稳定与创业者的收入进行简单对比,将新人的潜力与资深人士的成就直接对标,必然引发认知失调。
“控制点”的外归因倾向
心理学中的“控制点理论”将个体分为内控型(认为结果取决于自身努力)和外控型(认为结果由外部因素决定)。内卷环境中,外控型思维容易滋生“受害者心态”:将晋升失败归因于“领导偏心”,把项目挫折归结为“资源不足”。这种思维模式削弱了主观能动性,形成“抱怨-消极-更糟”的恶性循环。
三、破局之道:构建心理韧性的四大策略
重构认知框架:区分“真努力”与“假勤奋”
运用“二八法则”建立任务优先级矩阵:将80%精力投入领导关注的核心指标,20%用于流程优化与技能提升。某国企员工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:他通过分析领导决策依据,发现“成本管控”是关键考核点,于是将原本分散在10个项目的精力,集中到3个核心业务的降本增效上,最终获得年度优秀员工称号。
建立心理边界:守护“非工作时空”
设置“数字断联”规则:下班后将工作消息设置为免打扰,紧急事务约定2小时响应制。某互联网公司的“18:30断电计划”值得推广:公司统一关闭办公区电源,强制员工离开工位。实施3个月后,员工满意度提升40%,项目交付周期缩短15%。
培养差异化竞争力:打造“不可替代性”
在标准化竞争中寻找个性化突破口。某体制内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数据分析,开发出自动生成报表的Excel模板,将原本需3天完成的工作缩短至2小时。这种“技术护城河”使其从琐碎事务中解脱,获得更多战略思考时间。
构建支持系统:从“孤立竞争”到“共生成长”
主动建立“职场同盟关系”:与同事建立知识共享机制,定期组织跨部门交流。某科技公司的“技能交换市集”活动显示,参与员工在6个月内平均掌握2项新技能,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5%。这种互助文化能有效缓解恶性竞争,形成正向激励循环。
四、超越内卷:寻找职业发展的“第三条道路”
当996成为“奋斗”的代名词,当“躺平”被曲解为消极逃避,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职业成功的标准。积极心理学提出的“PERMA模型”提供了新视角:

Positive Emotion(积极情绪):在工作中寻找心流体验
Engagement(投入感):建立“挑战-技能”的平衡状态
Relationships(人际关系):构建支持性社交网络
Meaning(意义感):将个人价值与组织使命对接
Accomplishment(成就感):设定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
某教育机构教师的转型案例颇具启示:在经历3年内卷后,她选择将20%工作时间用于公益支教,将教学经验转化为乡村教育课程。这种“职业组合”既保持了专业深度,又拓展了价值维度,最终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。这印证了管理学家彼得·德鲁克的观点:“未来的工作者需要成为‘斜杠青年’,在多个领域建立身份认同。”

结语:在流动的时代寻找锚点
内卷本质是工业化时代标准化竞争的延续,而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创造性思维与人性化关怀。当我们停止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,当企业从“压榨人力”转向“激发人力”,当社会建立更包容的多元成功标准,职场才能真正摆脱“剧场效应”的困局。记住:真正的职业成长,不是与他人赛跑,而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边界;工作的意义,不仅在于生存,更在于通过创造价值获得生命尊严。这或许就是对抗内卷最根本的心理武器。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