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性骨折,康复训练能预防再次受伤吗?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骨科康复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疾病 > 康复医学科 > 康复科 > 骨科康复 >> 正文

骨质疏松性骨折,康复训练能预防再次受伤吗?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5 17:03:04 来源:医鉴网

骨质疏松性骨折被称为 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因其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令人闻之色变。数据显示,发生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,1 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高达 20%,5 年内复发率超过 50%。很多患者认为,骨折后应 “静养” 避免活动,却不知科学的康复训练恰恰是打破 “骨折 - 卧床 - 骨量丢失 - 再骨折” 恶性循环的关键。那么,康复训练真的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发生吗?答案是肯定的,且方法得当的康复训练能使再骨折风险降低 40% 以上。​
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殊性:为何更易复发?​
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与普通外伤骨折有着本质区别。前者是由于骨量流失、骨微结构破坏,使骨骼脆性增加,即使轻微外力(如弯腰拾物、咳嗽)也可能引发骨折,其中髋部、脊柱、腕部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。​
骨折后若单纯卧床休养,会陷入可怕的 “骨量流失加速期”:卧床 1 周丢失的骨量相当于正常人群 1 年的流失量,卧床 3 个月骨密度可下降 10%-15%。同时,肌肉萎缩导致肢体力量减弱,平衡能力下降,跌倒风险增加,形成 “骨质疏松 - 骨折 - 活动减少 - 更严重骨质疏松 - 再骨折” 的闭环。临床研究证实,未接受康复训练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,再骨折发生率是接受规范康复者的 2.3 倍。​
此外,脊柱骨折后的 “驼背” 畸形会改变身体重心,增加跌倒概率;髋部骨折后因疼痛导致的步态异常,会使对侧髋部受力增加,成为新的骨折隐患。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不能仅关注 “骨头长好”,更要着眼于改善骨质量、增强肌肉保护、优化身体平衡能力。​
分阶段康复训练:从愈合到防复发的全程防护​
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训练需兼顾 “促进骨折愈合” 和 “预防再骨折” 双重目标,根据恢复阶段科学规划。​
急性期(骨折后 1-4 周):制动保护下的早期干预​
此阶段骨折部位尚不稳定,核心是在确保固定的前提下,预防并发症并启动轻度训练。​
骨折部位保护:脊柱骨折需卧床时保持躯干中立位,避免扭转和弯腰;髋部骨折术后需遵循 “三不原则”(不盘腿、不侧卧、不屈髋超过 90°);腕部骨折需用支具固定,避免负重。​
全身代谢维护:每日进行 3-5 次深呼吸训练(每次 10-15 次),预防坠积性肺炎;未骨折肢体进行主动活动,如健侧肢体的关节屈伸、肌肉收缩,每次 15 分钟,每日 2 次,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,减少骨量流失。​
温和的等长收缩:在骨折部位无痛前提下,进行肌肉静态收缩,如髋部骨折患者做股四头肌 “绷紧 - 放松” 动作(每次保持 5 秒,重复 10 次),腕部骨折患者做手指抓握训练,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。​
恢复期(骨折后 1-3 个月):骨痂形成后的功能重建​
当影像学显示骨痂形成(通常 4-6 周后),可逐步增加训练强度,重点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。​
关节活动度训练:脊柱骨折患者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坐起、站立,从每日 5 分钟开始,逐渐延长时间;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床边屈膝、踝关节屈伸训练,避免关节僵硬;腕部骨折患者做腕关节缓慢旋转、屈伸动作,每次 10-15 下,每日 2 组。​
抗阻力量训练:选用轻负荷(如弹力带、1-2kg 哑铃)进行肌肉训练。下肢训练可做直腿抬高(抬腿高度 15°,保持 3 秒,每组 10 次)、靠墙静蹲(屈膝 30°,每次 20 秒);上肢训练可做握力球练习、肘部屈伸,增强肌肉对骨骼的 “牵拉刺激”—— 力学刺激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,增加骨密度。研究显示,每周 3 次抗阻训练,持续 12 周可使腰椎骨密度提升 2.1%。​
平衡感知激活:坐在椅子上做 “交替踏步”(模拟走路动作),或双手扶桌做单腿站立(每次 10 秒,两侧交替),为后续站立平衡打基础。​
强化期(骨折后 3 个月以上):防复发的核心训练​
此时骨折已基本愈合,训练重点转向提升骨质量、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,这是预防再骨折的关键阶段。​
负重训练:在医生评估允许后,逐步增加负重刺激。脊柱、髋部骨折患者可从部分负重(体重的 30%)开始,借助助行器行走,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;通过适度的身体重量对骨骼产生压力,刺激骨密度增加。研究证实,每周 3 次、每次 30 分钟的步行训练,可使髋部骨密度提升 1.5%-2%。​
核心肌群强化:核心力量对维持身体平衡至关重要。可进行 “桥式运动”(仰卧屈膝,抬臀使身体成直线,每次保持 10 秒,重复 10 次)、靠墙站(背部贴墙,收小腹、夹臀部,每次 1 分钟),增强腰腹部肌肉,稳定脊柱和骨盆。​
平衡与协调训练:进阶至动态平衡训练,如 “足跟走 - 足尖走” 交替(每次 10 米,往返 2 次)、单腿站立(从 10 秒逐渐延长至 30 秒)、在平衡垫上站立等。这些训练能激活本体感觉,降低跌倒风险 —— 平衡能力提升后,跌倒概率可降低 30%-50%。​
姿势矫正训练:针对脊柱骨折后的驼背,进行 “靠墙挺胸” 训练(后脑勺、肩胛骨、臀部贴墙,每次保持 30 秒),每日 3 组;行走时刻意保持躯干直立,通过姿势优化减少骨骼受力不均。​
康复训练的特殊原则:兼顾安全与疗效​
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骼脆性高,康复训练需遵循 “低负荷、高频率、渐进性” 原则,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再骨折。​
负荷控制:抗阻训练的重量以 “完成动作后不引发疼痛” 为标准,通常从自身体重的 10%-20% 开始,每周增量不超过 10%;避免弯腰捡重物、突然扭转身体等动作,提物时需屈膝屈髋,保持脊柱直立。​
联合骨健康管理:康复训练需与药物治疗、营养补充协同。每日保证 1000-1200mg 钙和 800IU 维生素 D 摄入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;训练后补充蛋白质(如 200ml 牛奶或 1 个鸡蛋),促进肌肉修复和骨基质合成。​
个性化调整:高龄患者(>75 岁)或骨密度极低(T 值 <-3.5)者,需减少跳跃、快速转身等冲击性动作,以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为主;合并关节炎者需调整关节活动范围,避免疼痛加剧。​
长期防护: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​
预防再骨折是终身任务,康复训练需转化为日常习惯:​
坚持规律性运动: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太极拳、游泳(自由泳、蛙泳),这些运动既能刺激骨密度,又能改善平衡能力。​
环境安全改造:家中安装扶手(卫生间、床边)、防滑垫,清理地面杂物,减少跌倒诱因;穿防滑鞋,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。​
定期监测与调整:每 6 个月复查骨密度,根据骨量变化调整训练方案;每年进行 1 次平衡能力评估(如 “起立 - 行走测试”),及时发现隐患。​
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训练,本质是通过科学运动打破 “脆弱 - 骨折 - 更脆弱” 的恶性循环。临床数据显示,坚持 1 年以上规范康复的患者,不仅再骨折风险下降 42%,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也提升 50% 以上。记住,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,“动” 才是最好的 “护”—— 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训练,才能让骨骼重新获得抵御风险的力量,真正实现 “一次骨折,终身防护”。如果训练中出现骨骼疼痛加剧、关节肿胀或跌倒,需立即停止并就医评估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