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转凉别大意!这些秋季保健误区,很多人都中招了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4:12:59 来源:医鉴网
随着秋意渐浓,气温逐渐走低,昼夜温差拉大,空气湿度下降,人体也迎来季节性健康挑战。然而,许多人在秋季保健中因缺乏科学认知,陷入误区而不自知。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,梳理六大常见秋季保健误区,助您避开健康陷阱,科学应对“多事之秋”。
误区一:“春捂秋冻”强体质?盲目“冻”反伤身
“春捂秋冻”是民间流传的养生谚语,但需因人而异。中医认为,秋季适度“冻”可增强机体抗寒能力,但老年人、儿童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、慢性肾病及胃病患者等体质虚弱者,盲目“冻”易引发感冒、关节炎甚至心脑血管意外。例如,秋季早晚温差大,若头部、颈部、腰部、脚部等关键部位受寒,可能诱发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。
科学建议: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,重点保护易受寒部位。早晨可穿薄外套,中午气温升高时再脱去;夜间睡眠时盖好腹部,避免受凉。健康人群“秋冻”也需适度,以身体微热但不寒战为宜。
误区二:“贴秋膘”进补无度?现代人需“轻补”
民间有“贴秋膘”习俗,旨在通过高蛋白、高脂肪饮食储备能量以御寒。然而,现代人饮食结构已发生改变,日常饮食中脂肪、蛋白质摄入普遍充足,盲目“贴膘”易导致肥胖、消化不良或“上火”。例如,老年人、儿童及胃火旺盛者若过量食用肥肉、油炸食品,可能引发积食、便秘或血脂升高。
科学建议:秋季进补应遵循“缺什么补什么”原则。体重超标者需控制热量摄入,以五谷杂粮、蔬菜为主;体重偏低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,如鱼虾、瘦肉。此外,可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梨等,缓解秋燥对肺部的损伤。
误区三:大量饮水防秋燥?“少量多次”更科学
秋季干燥易引发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裂等症状,但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能冲淡胃液,影响消化功能,甚至加重肾脏负担。中医认为,秋燥需“润”而非“灌”,盲目补水可能适得其反。
科学建议:遵循“少量多次”原则,每次饮水100-150毫升,间隔半小时左右,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-1700毫升。早晨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盐分,夜间饮用蜂蜜水润肺通便。此外,可通过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(如黄瓜、西红柿)或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(40%-60%为宜)。
误区四:晨起洗头提精神?小心寒邪入侵
秋季早晨气温较低,头皮毛孔张开,此时洗头易使寒邪侵入,引发头痛、头皮发麻甚至面瘫。中医认为,头部为“诸阳之会”,受寒后阳气受损,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科学建议:洗头时间宜选择午后或傍晚,水温控制在38-40℃。洗头后立即擦干头发,避免吹冷风。若需早晨洗头,可提前开启浴室暖气,缩短洗头时间,并尽快吹干头发。
误区五:晨练越早越好?雾天锻炼伤肺
秋季晨雾中含大量污染物(如PM2.5、二氧化硫),此时锻炼易吸入有害物质,引发呼吸道疾病。此外,早晨气温较低,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晨练可能诱发心梗或中风。
科学建议:晨练时间宜选择上午9点后或傍晚,此时气温适宜,空气质量较好。运动前需进行5-10分钟热身,避免剧烈运动。推荐选择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宜。
误区六:情绪低落无需干预?“悲秋”伤肺又伤心
秋季万物凋零,易引发悲伤、忧郁情绪。中医认为,肺主悲,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现代医学也证实,长期情绪低落可能诱发抑郁症或加重慢性疾病。
科学建议:通过社交活动、户外运动或培养兴趣爱好调节情绪。例如,登高望远可开阔心胸,晒太阳能促进血清素分泌,缓解抑郁情绪。此外,可穿着暖色调衣物、听欢快音乐或改善居室采光,营造积极氛围。
秋季保健核心:顺应自然,科学调整
秋季保健需从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情志四方面综合调理:
饮食:以滋阴润燥为主,少食辛辣油腻,多食白色食物(如百合、杏仁)和时令蔬果(如莲藕、菠菜)。
作息:早睡早起,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损伤阴气。
运动:选择温和运动,如慢跑、瑜伽,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。
情志:保持乐观心态,通过社交、冥想等方式排解压力。
秋季是养生的关键期,避开误区、科学保健,才能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。愿您在这个金秋收获健康与活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