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也会 “春困”?做好这 4 件事,远离春季焦虑烦躁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0:11:27 来源:医鉴网
“春眠不觉晓”,提到春季,人们总会联想到昏昏欲睡的 “春困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情绪也会遭遇类似的 “困乏期”—— 明明没做重活却浑身乏力,一点小事就忍不住烦躁,对往日喜欢的事物提不起兴趣,甚至会莫名陷入焦虑。这些看似偶然的情绪波动,其实与春季特有的气候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。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 “春季情绪障碍”,若不及时调整,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。想要摆脱春季情绪的 “低迷期”,做好这四件事至关重要。
认识情绪 “春困”:不只是 “心情不好” 那么简单
春季情绪波动并非 “矫情”,而是有其生理和环境基础。从生理角度看,春季昼夜温差大,人体内分泌系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温度变化,这个过程会影响下丘脑 - 垂体 - 肾上腺轴的功能,导致皮质醇(一种应激激素)分泌紊乱。当皮质醇水平过高时,人会变得敏感焦虑;而分泌不足则会让人感到疲惫乏力、情绪低落。
光照变化也是重要诱因。冬季光照时间短,人体褪黑素分泌较多,血清素(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)水平偏低;春季光照时间逐渐延长,褪黑素分泌减少,但血清素的合成需要一定时间适应,这种 “神经递质失衡” 会直接导致情绪波动。研究发现,春季抑郁症发病率比冬季高出 15%,其中光照变化引发的神经调节紊乱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春季气压较低,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减少,大脑供氧不足时,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思维迟钝等症状,进而加重烦躁和焦虑感。对于本身压力较大、睡眠质量差的人,这些生理变化会被放大,形成 “情绪疲劳” 的恶性循环。
第一件事:抓住 “黄金光照期”,给情绪 “充电”
血清素的合成离不开阳光的帮助,每天接受足够的光照,能有效改善情绪低落、焦虑等问题。春季光照强度适中,是 “日光疗法” 的最佳时机,但需掌握科学的光照方法。
早晨 8-10 点的阳光最适合 “情绪充电”。此时阳光中的蓝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,促进血清素合成,且紫外线强度较低,不会对皮肤造成过度伤害。建议每天在这个时段到户外散步 20-30 分钟,让面部和手臂直接接触阳光(无需暴晒,避免戴遮阳帽或口罩遮挡)。若遇到阴雨天气,可在室内靠近窗户的位置活动,或使用模拟自然光的灯具(色温 5000-6500K)照射 30 分钟,同样能起到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光照时间并非越长越好。正午阳光强烈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,以免紫外线损伤皮肤;傍晚后则应减少强光刺激,以免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,导致失眠(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)。
第二件事:用 “轻运动” 激活身体,驱散情绪阴霾
春季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大脑供氧,还能刺激内啡肽(一种 “快乐激素”)的分泌,帮助缓解焦虑和疲劳。但春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过度消耗体力反而会让情绪更加低落,“轻运动” 是更合适的选择。
瑜伽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身心结合的运动尤其适合春季。这些运动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,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,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(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导致紧张焦虑)。例如,瑜伽中的 “猫牛式” 能放松脊柱,缓解身体紧绷感;“婴儿式” 则能通过蜷缩姿势带来安全感,平复烦躁情绪。每天练习 15-20 分钟,坚持一周就能明显感受到情绪的改善。
户外快走也是不错的选择。春季花草萌发,在公园或绿化带中散步,既能呼吸新鲜空气,又能通过视觉接触自然景观缓解压力。研究发现,每天在自然环境中快走 30 分钟,持续两周可使焦虑水平降低 20%。运动时保持心率在(220 - 年龄)×60% 的范围内,以身体微微发热、不感到疲惫为宜。
第三件事:调整饮食 “配方”,给情绪 “加餐”
饮食对情绪的影响往往被忽视,春季选择合适的食物,能为大脑提供合成神经递质的原料,从内而外改善情绪状态。
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是血清素的 “原料库”,春季可适当多吃。色氨酸在体内能转化为血清素,帮助稳定情绪,燕麦、南瓜子、香蕉、鸡蛋等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色氨酸。例如,早餐吃一碗燕麦粥加一个煮鸡蛋,下午加餐时吃一把南瓜子或一根香蕉,都能为身体补充色氨酸。
B 族维生素对神经系统健康至关重要,缺乏维生素 B6、B12 会导致情绪低落、焦虑。春季可多吃瘦肉、鱼类、菠菜、蘑菇等富含 B 族维生素的食物,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 B 族维生素补充剂。此外,春季应减少高糖、高油食物的摄入,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波动,加重情绪不稳定 —— 血糖骤升时人会短暂兴奋,而骤降后则会陷入疲劳和烦躁。
中医认为 “春养肝”,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畅,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。陈皮、佛手、玫瑰花等药食同源的材料,用来泡水或煮汤,能帮助肝气舒展;春季应季的春笋、荠菜等蔬菜,也有清热疏肝的功效,适合搭配瘦肉或豆腐烹饪。
第四件事:给情绪 “留白”,打破焦虑循环
春季情绪波动常与 “想太多” 有关 —— 工作压力、人际关系等问题在大脑中反复盘旋,形成焦虑的 “恶性循环”。学会给情绪 “留白”,主动切断负面思维,是缓解焦虑的关键。
“5 分钟呼吸法” 能快速平复烦躁情绪。当感到焦虑时,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,闭上眼睛,专注于呼吸:用鼻子缓慢吸气 4 秒,屏住呼吸 2 秒,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6 秒,重复 5 分钟。这个过程能激活副交感神经,降低心率和血压,让大脑从 “战斗模式” 切换到 “休息模式”。
写 “情绪日记” 也是有效的调节方法。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当天的情绪变化,写下让自己烦躁或焦虑的事情,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。把想法写在纸上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 “情绪释放”,还能帮助理清思路,避免问题在脑海中反复纠缠。研究发现,坚持写情绪日记两周,能使焦虑评分降低 15%。
此外,春季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。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能力,即使是轻微的睡眠剥夺(比平时少睡 1-2 小时),也会让人更容易感到烦躁和焦虑。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,每晚保证 7-8 小时睡眠,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和调整。
春季情绪 “春困” 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正常反应,不必过于紧张。只要抓住光照、运动、饮食和情绪调节这四个关键点,就能有效改善情绪状态。记住,情绪如同春季的天气,有晴有雨才是常态,重要的是学会在波动中找到平衡。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时,不妨到户外晒晒太阳,做一段轻松的运动,或吃一份富含营养的食物 —— 这些简单的行动,正是驱散春季情绪阴霾的 “阳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