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大意!这些情况绝对不能马上打疫苗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3 10:36:09 来源:医鉴网
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力武器,但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接种。临床上,因忽视禁忌证而导致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发生。事实上,人体处于某些特殊状态时,接种疫苗可能不仅无法产生有效免疫,还会加重身体负担,甚至引发严重健康风险。以下这些绝对不能马上打疫苗的情况,每个人都需要牢记于心。
一、急性疾病发作期:免疫系统的 “紧急警报”
当身体正与急性疾病抗争时,接种疫苗往往会适得其反。发热是最常见的 “红色信号”—— 腋下体温超过 37.3℃时,无论是否明确病因,都应暂缓接种。这是因为发热可能是感染性疾病(如流感、肺炎)的早期表现,此时免疫系统已处于激活状态,疫苗中的抗原可能会与病原体 “叠加攻击”,导致发热加重或病程延长。更重要的是,发热时接种疫苗,难以区分发热是疾病本身引起还是疫苗不良反应,可能延误诊断。
除了发热,急性感染期也需严格禁忌。例如,正在患急性荨麻疹、疱疹性咽峡炎、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患者,身体处于炎症应激状态,接种疫苗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使原发疾病恶化。即使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,若伴有咳嗽、咽痛、乏力等症状,也建议等症状完全消退后再接种,一般需间隔 1-2 周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急性传染病患者在隔离期内严禁接种疫苗。如手足口病、水痘等传染性疾病,患者本身携带病原体,接种疫苗不仅无法产生免疫效果,还可能因疫苗中的减毒活病毒株与体内病原体发生基因重组,增加变异风险。
二、严重过敏体质:隐藏的 “致命陷阱”
过敏体质者接种疫苗需格外谨慎,尤其是对疫苗成分明确过敏的人群,绝对不能接种该类疫苗。疫苗中含有的辅料(如明胶、氢氧化铝)、防腐剂(如硫柳汞)等成分,可能引发部分人的过敏反应。例如,对鸡蛋严重过敏者不能接种流感疫苗,因为流感疫苗在鸡胚中培养,可能残留微量卵清蛋白;对酵母过敏者则禁忌接种 HPV 疫苗,这类疫苗的生产过程需使用酵母作为载体。
曾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人群属于高风险群体。如果既往接种疫苗后出现过过敏性休克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,再次接种同类疫苗可能导致更危险的后果,这类人群需永久避免接种该疫苗。此外,正在发作的过敏性疾病(如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、全身性皮炎)患者,也应推迟接种,待病情稳定至少 2 周后,经医生评估同意方可进行。
需要提醒的是,过敏体质者接种任何疫苗前,都应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,包括食物过敏、药物过敏及既往接种反应等,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过敏原检测,避免踩入 “过敏陷阱”。
三、免疫功能严重受损:防线薄弱时的 “雪上加霜”
免疫系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基础,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时,接种疫苗可能无法产生有效保护,甚至带来额外风险。
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(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)是减毒活疫苗的绝对禁忌人群。这类疫苗中的病毒或细菌虽经过减毒处理,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可能大量复制,引发严重感染。例如,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(糖丸)可能导致免疫缺陷者发生麻痹型脊髓灰质炎,这类人群应选择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。
后天性免疫功能受损者也需谨慎。接受化疗、放疗的肿瘤患者,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,以及 HIV 感染者(CD4+T 淋巴细胞计数低于 200/μL),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;接种灭活疫苗时,也需在医生评估免疫功能状态后进行,必要时需调整接种剂量或次数。
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同样需要注意。每日服用泼尼松(或等效剂量其他激素)超过 20mg,且连续使用超过 2 周的患者,其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,应推迟减毒活疫苗接种,直至激素停用至少 1 个月后。
四、特殊生理状态:身体发出的 “暂缓信号”
某些特殊生理时期,身体的免疫状态或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,此时接种疫苗需格外谨慎。
妊娠期女性接种疫苗需严格遵循推荐指南。目前,除流感疫苗(灭活)和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孕期必要时可接种外,多数疫苗(尤其是减毒活疫苗)不建议在孕期接种。风疹减毒活疫苗、水痘减毒活疫苗等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,导致先天性感染,建议在孕前 3 个月完成接种。
哺乳期女性接种疫苗相对安全,但仍有部分疫苗需谨慎。减毒活疫苗(如麻疹 - 腮腺炎 - 风疹联合疫苗)在哺乳期接种的安全性数据有限,虽目前未发现对婴儿有明确危害,但建议接种后暂停哺乳 24-48 小时。灭活疫苗(如 HPV 疫苗、乙肝疫苗)在哺乳期接种通常是安全的,不影响哺乳。
新生儿期(出生后 28 天内)接种疫苗需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。除出生后立即接种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外,其他疫苗一般不建议在新生儿期接种。早产儿(出生体重低于 2500g)接种疫苗需根据体重和健康状况调整时间,如乙肝疫苗首剂可在体重达到 2000g 后接种。
五、其他禁忌情况:细节中的 “安全红线”
除上述情况外,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也需暂缓或禁忌接种疫苗:
接种部位存在严重皮肤疾病(如湿疹、脓疱疮、烧伤创面)时,需待皮肤病变痊愈后再接种,以免引发局部感染扩散。若仅为局部轻微皮炎,可选择其他健康部位接种。
神经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期应推迟接种。如癫痫患者处于频繁发作期、格林 - 巴利综合征急性期,接种疫苗可能加重神经症状,需在病情稳定至少 6 个月后,经神经科医生评估同意方可接种。
近期接受过血液制品输注的人群,需根据制品类型调整接种时间。输注免疫球蛋白后,体内抗体可能干扰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,如麻疹疫苗需在输注后间隔 3-11 个月接种(具体间隔取决于免疫球蛋白剂量);灭活疫苗虽不受明显影响,但建议间隔 2 周以上接种。
疫苗接种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循科学的医疗行为,了解并避开这些禁忌情况,是保障接种安全的前提。接种前,务必主动向医生告知自身健康状况、过敏史、既往接种反应等信息,由专业人员评估是否适合接种。记住,暂时推迟接种并非放弃保护,而是为了在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时,让疫苗发挥最大效用,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