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期运动指南:动起来,更健康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孕期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育儿 > 怀孕 > 孕期 >> 正文

孕期运动指南:动起来,更健康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7:00:51 来源:医鉴网

关键字: 健康 运动 指南 孕期

孕期并非只能 “静养”,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帮助准妈妈控制体重、缓解身体不适,还能增强体能、改善情绪,为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。不过,孕期运动需要遵循科学方法,根据自身状况和孕期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式,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收获健康益处。​
孕期运动的核心益处:不止于身体​
孕期坚持合理运动,对母体和胎儿的好处贯穿整个孕期。对妈妈而言,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,减轻下肢水肿、腰酸背痛等常见不适;增强盆底肌和腹肌力量,有助于维持骨盆稳定性,为自然分娩时的产力储备能量;还能调节内分泌,缓解孕期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提升睡眠质量。​
对胎儿来说,母体运动时的轻微震动和血液循环加快,能为胎儿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,促进神经系统发育;同时,规律运动的准妈妈往往血糖、血压更稳定,能降低胎儿过大、妊娠期糖尿病等风险,让胎儿在宫内处于更健康的生长环境。​
分阶段运动建议:跟着孕期选对方式​
孕早期(1-12 周):温和启动,适应变化​
孕早期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,胎盘尚未稳定,运动应以 “轻缓” 为原则,避免剧烈动作。此时可选择散步、孕期瑜伽(初级)等低强度运动,每次运动 15-20 分钟,每周 3-4 次即可。​
散步是最安全的选择,在空气清新的公园或小区内,每天慢走 10-15 分钟,既能活动身体,又能放松心情。孕期瑜伽的基础动作(如猫牛式、坐姿扭转)可帮助缓解孕吐后的乏力感,改善肩颈紧张,但需避免弯腰触地、腹部受压的动作,且必须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。​
若孕早期孕吐严重、身体虚弱,不必强迫自己运动,以休息为主,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步恢复。​
孕中期(13-27 周):稳步提升,增强体能​
孕中期胎盘基本形成,胎儿相对稳定,准妈妈的精力也逐渐恢复,是运动的 “黄金时期”。此时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,选择游泳、快走、孕妇操等中等强度运动,每次 20-30 分钟,每周 4-5 次。​
游泳是孕期运动的理想选择,水的浮力能减轻子宫对盆底的压迫,缓解关节负担,同时全身肌肉都能得到锻炼,尤其适合体重增长较快的准妈妈(建议选择温水泳池,避免水温过低刺激子宫)。快走时保持呼吸平稳,步幅适中,可搭配手臂自然摆动,增强全身协调性。孕妇操(如盆底肌训练、骨盆倾斜运动)能针对性强化分娩所需的肌肉群,但需避免跳跃、快速转身等动作。​
孕晚期(28 周至分娩):放缓节奏,注重安全​
孕晚期胎儿体重增长迅速,准妈妈身体负担加重,运动需以 “不疲劳” 为前提,重点维持身体灵活性和肌肉力量。推荐散步、孕期普拉提(改良版)、会阴按摩辅助运动等,每次 15-20 分钟,每周 3 次左右。​
散步时可适当缩短路程,避免长时间站立,若出现宫缩、气短等情况需立即停下休息。改良版普拉提的静态动作(如靠墙站立、坐姿抬腿)能增强核心肌群力量,同时避免腹部过度用力。此外,孕晚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凯格尔运动(盆底肌收缩训练),有助于预防产后尿失禁,为分娩时的盆底肌扩张做好准备。​
运动安全准则:这些细节必须牢记​
孕期运动的首要原则是 “安全第一”,以下几点需严格遵守:​
运动前评估:开始运动前务必咨询医生,尤其是有流产史、妊娠期高血压、前置胎盘、心脏病等情况的准妈妈,需根据医嘱决定是否适合运动。​
避开禁忌动作:任何可能导致腹部受压、跌倒或过度拉伸的动作都应避免,如仰卧起坐、跳绳、爬山、骑马等;孕晚期应避免长时间仰卧,以防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循环。​
关注身体信号:运动中若出现腹痛、阴道流血、头晕、呼吸困难、胎动异常等情况,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。​
做好准备工作:运动前热身 5-10 分钟(如活动手腕、脚踝、轻柔拉伸),运动后做 5 分钟放松动作;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和防滑鞋,避免在高温、潮湿或过硬的地面运动;运动中及时补充水分,避免空腹或饱腹时运动(建议饭后 1-2 小时再运动)。​
特殊情况:这些准妈妈需暂停运动​
并非所有准妈妈都适合孕期运动,以下情况需遵循医生建议,暂时停止或减少运动:​
有先兆流产、早产迹象(如持续腹痛、阴道流血);​
患有妊娠期高血压、子痫前期、妊娠期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;​
胎盘位置异常(如前置胎盘、胎盘早剥);​
多胎妊娠且医生评估风险较高;​
存在心脏病、肺部疾病等严重合并症。​
孕期运动的核心是 “适度”,不必追求强度和时长,而是根据自身感受调整节奏。当身体告诉你 “舒服、轻松” 时,说明运动方式和强度是合适的。动起来的准妈妈,不仅能拥有更轻盈的身体状态,还能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宝宝的到来 —— 毕竟,健康的妈妈,才是宝宝最好的 “港湾”。​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