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产还是剖腹产?影响分娩方式的 5 个关键因素,孕妈要知道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19 11:15:09 来源:医鉴网
“我到底能不能顺产?”“剖腹产是不是更安全?” 临近预产期,选择顺产还是剖腹产成了孕妈和家人最纠结的问题。事实上,分娩方式的选择并非主观意愿决定,而是需要综合胎儿状况、母体条件等多重因素科学评估。以下 5 个关键因素,每位孕妈都应提前了解。
因素一:胎儿自身条件,决定分娩的 “可行性”
胎儿的状况是影响分娩方式的核心因素。首先是胎儿体重,当胎儿体重超过 4000 克(巨大儿)时,顺产难度会显著增加,可能导致难产、肩难产等风险,医生通常会建议剖腹产。其次是胎位,正常的头位(胎儿头部朝下)是顺产的基础,若出现臀位、横位等异常胎位,尤其是孕 32 周后仍未纠正时,顺产风险极高,多需剖腹产。
此外,胎儿健康状态也至关重要。如果胎儿在宫内出现缺氧(如胎心异常、羊水污染)、窘迫等情况,或存在先天性畸形(如脑积水、联体双胎),为避免分娩过程中发生意外,可能需要紧急剖腹产。而对于多胎妊娠,若为双胎且第一个胎儿为头位,有可能尝试顺产;但三胎及以上或胎位异常的双胎,通常建议剖腹产。
因素二:母体产道条件,决定分娩的 “通道宽度”
产道包括骨产道(骨盆)和软产道(子宫颈、阴道等),其条件直接影响能否顺利顺产。骨盆的大小和形态是关键,医生会通过骨盆测量(包括入口、中骨盆、出口平面的径线)评估是否存在狭窄。若骨盆明显狭窄或畸形(如漏斗型骨盆),胎儿无法通过,必须选择剖腹产。
软产道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。如果孕妈存在严重的阴道畸形、阴道横隔、宫颈坚韧(不易扩张)、宫颈肌瘤等问题,会阻碍胎儿娩出,增加顺产难度。此外,若孕妈曾做过宫颈锥切术、阴道修补术等,可能导致产道弹性降低,也需谨慎评估顺产的可行性。
因素三:产力强弱,决定分娩的 “动力大小”
产力是推动胎儿和胎盘娩出的力量,包括子宫收缩力、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、肛提肌收缩力,其中子宫收缩力(宫缩)是主力。在顺产过程中,有效的宫缩能促使宫颈扩张、胎儿下降。若宫缩乏力(持续时间短、强度弱、间隔时间长),会导致产程延长,增加胎儿缺氧、感染的风险。
轻度宫缩乏力可通过人工破膜、静脉滴注缩宫素等方式加强宫缩;但严重的宫缩乏力经处理后仍无改善,或出现宫缩不协调(宫缩时宫底部不强、下段强),可能需要转为剖腹产。此外,孕妈若因体力不足(如产程过长、过度疲劳)导致腹壁肌收缩力不足,也会影响分娩进程。
因素四:母体健康状况,衡量分娩的 “耐受程度”
孕妈的身体状况是选择分娩方式的重要前提。若孕妈存在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,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(尤其是子痫)、妊娠期糖尿病伴血管病变、心脏病(心功能 Ⅲ 级及以上)、慢性高血压、慢性肾病等,顺产可能加重病情,威胁母婴安全,通常建议剖腹产。
对于有过不良孕产史的孕妈,如既往有子宫破裂史、子宫手术史(如子宫肌瘤剔除术穿透宫腔),顺产时子宫破裂的风险极高,多需剖腹产。此外,若孕妈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(如产后出血、羊水栓塞前兆),为快速终止妊娠,可能需要紧急剖腹产。
因素五:产程进展情况,实时调整分娩策略
产程是指从规律宫缩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的全过程,分为第一产程(宫颈扩张期)、第二产程(胎儿娩出期)、第三产程(胎盘娩出期)。医生会通过产程图监测宫颈扩张和胎儿下降情况,若产程进展异常(如宫颈扩张停滞、胎儿下降停滞),可能需要调整分娩方式。
例如,第一产程超过 20 小时(初产妇)或 14 小时(经产妇),第二产程超过 3 小时(初产妇)或 2 小时(经产妇),称为 “滞产”,可能导致胎儿窘迫、产道损伤等,此时需评估是否转为剖腹产。此外,若分娩过程中出现脐带脱垂(脐带先于胎儿娩出,易导致胎儿缺氧),必须立即进行剖腹产,以最快速度娩出胎儿。
科学选择分娩方式:不盲目追求,不轻易放弃
顺产和剖腹产各有优缺点:顺产对孕妈身体损伤小、恢复快,胎儿经过产道挤压能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风险,但过程可能伴随疼痛、产道裂伤等;剖腹产能快速解决难产问题,但手术风险(如出血、感染)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。
需要强调的是,分娩方式的选择应遵循 “母婴安全第一” 的原则,由医生根据上述因素综合评估后提出建议,孕妈和家人应理性配合。若条件允许,应优先尝试顺产;若存在明确手术指征,也不必过度抗拒剖腹产。
临近预产期时,孕妈可通过规律产检了解自身和胎儿状况,提前学习分娩知识,做好心理准备。无论选择哪种方式,平安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才是最终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