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耐量试验:不容忽视的孕期血糖筛查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7 17:25:43 来源:医鉴网
当孕期进入 24-28 周,一张 “糖耐量试验” 的检查单会如期出现在准妈妈的产检项目中。这项看似简单的抽血检查,却关系到母婴两代人的健康 —— 它是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 “金标准”,能及时发现孕期血糖异常,为预防高血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筑起防线。然而,不少准妈妈对这项检查存在误解,认为 “自己平时爱吃甜食也没事”“抽血太麻烦可以省略”,殊不知,这种轻视可能给孕期埋下隐患。
为什么要做糖耐量试验?
妊娠期糖尿病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指女性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。它的可怕之处在于,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,既不会像普通糖尿病那样出现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也不会有明显的身体不适,却可能悄悄伤害母婴健康。
对胎儿而言,母体高血糖会刺激胎儿胰岛素过度分泌,导致胎儿过度发育(形成巨大儿),增加难产、剖宫产的风险;还可能引发胎儿肺部发育迟缓、低血糖、黄疸等新生儿并发症。对母亲来说,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、羊水过多的概率,且未来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。
糖耐量试验的核心价值,就在于通过科学检测,及时发现那些 “无症状” 的血糖异常。研究表明,通过糖耐量试验确诊并接受规范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,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能降低 50% 以上。因此,这项检查绝非 “可有可无”,而是保障孕期安全的必要环节。
糖耐量试验:如何 “揪出” 血糖异常?
糖耐量试验(简称 “糖耐”)的原理是通过让身体摄入定量葡萄糖,观察血糖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,判断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和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。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,而糖耐试验能精准捕捉这种潜在的调节异常。
检查通常分为三个步骤:首先,准妈妈需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,测量空腹血糖(这是判断血糖基础水平的关键);随后,在 5 分钟内喝下含有 75 克葡萄糖的糖水(浓度约为 50%,口感较甜,部分医院会提供温水稀释);最后,分别在喝糖水后 1 小时、2 小时再次抽血,检测这两个时间点的血糖值。
整个过程需要在医院完成,耗时约 2.5-3 小时。医生会根据三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,判断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 —— 空腹血糖≥5.1mmol/L,或 1 小时血糖≥10.0mmol/L,或 2 小时血糖≥8.5mmol/L,只要其中一项达标,即可确诊。
检查前的准备:这些细节影响结果
糖耐量试验的准确性与检查前的准备密切相关,准妈妈需提前做好这些准备:
空腹时间要足够:检查前一天晚上 10 点后需禁食禁水,空腹时间需达到 8-14 小时(例如第二天 8 点检查,前一天晚上 6 点后不再进食)。若空腹时间不足,可能导致空腹血糖偏高,影响结果判断;空腹时间过长(超过 14 小时)则可能因身体饥饿性代谢,使血糖偏低,同样不准确。
饮食保持常态:检查前 3 天应正常饮食,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 150 克(约相当于 3 两米饭),避免刻意减少主食或过度节食 —— 这种 “临时控制” 会掩盖真实的血糖调节能力,导致检查结果失真。同时,检查前一天应避免剧烈运动、熬夜或情绪波动,这些因素可能暂时影响血糖水平。
携带必要物品:由于检查耗时较长,可随身携带少量零食(如面包、水果),待全部抽血完成后及时补充能量,避免低血糖;穿着宽松的袖子,方便抽血时暴露手臂;若有晕血、晕针史,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,做好防护措施。
检查中:如何顺利度过 “糖水考验”?
喝糖水是糖耐量试验中最让准妈妈 “犯怵” 的环节,高浓度的葡萄糖水可能引起恶心、反胃甚至呕吐,影响检查进行。掌握这些技巧能让过程更顺利:
慢慢喝,别着急:5 分钟内喝完即可,不必一饮而尽。可以小口慢咽,避免糖水在口腔内停留过久刺激咽喉。
喝完别剧烈活动:喝完糖水后不宜走动过多或爬楼梯,安静坐在休息区等待即可 —— 剧烈运动可能加速葡萄糖代谢,导致血糖值偏低,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出现不适及时告知:若出现严重恶心、头晕、心慌等症状,不要硬扛,及时告诉医护人员。少数情况下,可能需要暂停检查或调整方案。
需要注意的是,若喝糖水后发生呕吐,需及时告知医生。如果呕吐量较多,可能需要改天重新检查,因为呕吐会导致葡萄糖摄入不足,无法反映真实的血糖调节能力。
结果异常?别慌,这样应对
若糖耐量试验结果提示妊娠期糖尿病,准妈妈不必过度焦虑。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就能有效控制血糖,只有少数需要药物干预。
饮食管理是核心:控制主食摄入量,增加粗粮、杂豆的比例(如用燕麦、糙米代替白米饭);减少精制糖(如蛋糕、奶茶)和高糖水果(如西瓜、荔枝)的摄入;少食多餐,将每天 3 餐改为 5-6 餐,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骤升。
适度运动不可少: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散步、孕妇瑜伽、游泳等(需在医生允许下进行),运动能帮助身体利用葡萄糖,降低血糖水平。
定期监测血糖:按照医生要求,每天定时测量空腹和餐后血糖,记录血糖变化,为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
必要时药物干预:若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(孕期使用胰岛素对胎儿安全,不必担心副作用)。
这些误区,一定要避开
关于糖耐量试验,许多准妈妈存在认知误区,可能影响检查效果或孕期健康:
误区一:“我不胖,肯定不会得妊娠期糖尿病”
妊娠期糖尿病与体型并非直接相关,瘦妈妈也可能患病。年龄超过 35 岁、有糖尿病家族史、曾生育过巨大儿、孕期体重增长过快等,都是高危因素,无论体型如何,都需按时检查。
误区二:“糖耐太难受,用查手指血代替”
手指血检测的是毛细血管血糖,准确性低于静脉血,且无法完整反映空腹及餐后 1 小时、2 小时的血糖变化,不能替代糖耐量试验。
误区三:“生完孩子就好了,不用管”
虽然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在产后会恢复正常,但有 30%-50% 的患者未来会发展为 2 型糖尿病。因此,产后 6-12 周需复查血糖,且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。
糖耐量试验是孕期血糖的 “侦察兵”,它用科学的数据揭示潜在的健康风险,为及时干预争取时间。对每一位准妈妈而言,按时完成这项检查,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给胎儿的一份安全承诺。毕竟,平稳的血糖水平,才是孕期最好的 “营养剂”,能让母婴在平安中迎接见面的那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