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齐民要术》里的饮食指南:北魏时期的农食智慧如何影响至今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0 15:54:11 来源:医鉴网
北魏永熙二年(公元 533 年),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序言中写下 “起自耕农,终于醯醢,资生之业,靡不毕书” 时,或许未曾想到这部农书会成为穿越千年的饮食圣经。这部涵盖 6 篇饮食专章、记载 200 多种食物加工法的著作,不仅系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的农食智慧,更构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框架,其蕴含的生存智慧至今仍在滋养我们的餐桌。
食材选择的生态智慧
《齐民要术》开篇便确立 “顺天时,量地利” 的饮食原则。在 “种谷” 篇中,贾思勰详细记载了 24 种谷子的特性,特别强调 “地势有良薄,山泽有异宜,顺天时,量地利,则用力少而成功多”。这种 “物尽其用” 的食材观在书中处处可见 ——“收种” 篇提出 “选种如选士”,要求留存颗粒饱满的种子;“种瓜” 篇则记载 “瓜熟时,多收瓜子,晒干,至春二月,耕取土中瓜根,悉令净尽”,这种循环利用的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农业不谋而合。
书中对野菜的利用展现了先民的生存智慧。“菜茹” 篇收录了 40 余种可食用野菜,从 “苦菜” 到 “苋菜”,详细说明采摘时间与食用方法,特别注明 “春初芽生,可食;四月中旬采,曝干”。这种对野生食材的认知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重要的生存保障,如今则演变为现代餐桌上的 “野菜热”。江苏徐州汉画像石中 “采芝图” 描绘的场景,与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 “芝草” 采集方法完全吻合,印证了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性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书中提出 “凡草木可食者,皆须及时收采”,强调食材的时令性,这与当代 “不时不食” 的饮食潮流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。
烹饪技法的千年传承
《齐民要术》“饮食篇” 记载的 26 种烹饪技法,构建了中国烹饪的基本体系。其中 “炙法” 篇详细描述了烤、炙、熏等 14 种高温烹饪方式,如 “烤乳猪” 需 “净治如豚法,揩洗,刮削令极净。小开腹,去五脏,又净洗。以茅茹腹令满,柞木穿,缓火遥炙”,其工序与今日粤菜 “脆皮烤乳猪” 惊人相似。“蒸缹” 篇记载的 “蒸豚” 技法,要求 “豚一头,治如食法,锉作脔,调和如炙法,以荷叶裹之,蒸令极熟”,这种用荷叶增香的做法,至今仍是江南蒸菜的标准工艺。
发酵技术的记载尤为珍贵。“造曲” 篇收录 9 种酒曲制作法,其中 “神曲” 需 “六月六日造,用小麦五石,磨令精白,以水溲之,如压麴法”,其微生物发酵原理与现代酿酒技术一脉相承。更令人惊叹的是 “作酱法”,书中记载 “以豆黄蒸之,令极熟,摊冷,以盐汤沃之,纳瓮中,密封,日中曝之”,这种低盐发酵工艺既能保持风味又能延长保质期,与当代低盐健康理念不谋而合。北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酱缸残片,内壁仍残留着蛋白质结晶,经检测与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豆酱成分一致,证实了这些技法的实践价值。
饮食养生的生活哲学
贾思勰在书中融入了深刻的饮食养生思想。“养牛马驴骡” 篇虽为畜牧内容,却提出 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” 的原则,强调 “夏月盛暑,须得阴凉;冬月严寒,须得温暖”,这种顺应季节的饮食观同样适用于人类。“作酢” 篇记载的醋渍食物,如 “藏梅法”“藏梨法”,利用酸渍延长保存期,同时保留果蔬营养,与现代营养学中的 “发酵食品有益健康” 理论高度契合。
书中记载的 “食疗” 方至今仍在沿用。“治百病方” 收录的 “姜酒方”,用 “生姜三升,捣取汁,入酒中,温服” 治疗风寒感冒,与现代医学中生姜驱寒的认知一致;“枣膏” 的制作方法 “取大枣,煮熟,去皮核,捣如泥,蜜和之”,至今仍是北方冬季滋补的传统食品。更难得的是,贾思勰强调 “饮食过量,肠胃乃伤”,在 “飨宴” 篇中告诫 “凡食,先饥而食,先渴而饮,不欲强食强饮”,这种适度饮食的理念,与当代 “七分饱” 的健康建议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从北魏的庄园厨房到今日的都市餐厅,《齐民要术》的饮食智慧从未缺席。当我们用酵母发面时,延续的是书中 “造曲法” 的微生物利用;当我们遵循 “春吃芽,夏吃瓜” 的时令饮食时,践行的是 “顺天时” 的古老智慧。这部凝聚着古人生活经验的著作证明,真正的饮食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文献,而是流动在日常烟火中的生存智慧,在刀铲锅灶间完成着千年未断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