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 “外卖” 有多卷?揭秘唐宋时期的市井饮食配送文化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0 15:38:31 来源:医鉴网
当现代人在手机上轻点屏幕等待美食上门时,或许不会想到,这种便捷的饮食方式早在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风靡市井。从长安酒肆的送餐侍女到汴梁食摊的跑腿小厮,古代外卖行业的内卷程度,丝毫不逊色于今日的外卖平台。
从 “逐食” 到 “送食”:外卖的诞生土壤
唐代长安城的东西两市,堪称古代外卖的发源地。据《唐国史补》记载,当时的胡商在市中经营 “毕罗店”(一种波斯风味的馅饼店),为醉酒的文人提供送餐服务。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《论语》抄本上,竟留有 “市饮浆饼,令仆送去” 的批注,可见外卖已融入日常。
这种服务的兴起与城市格局密切相关。唐代实行坊市制度,居民在日暮后不得随意出行,商家便雇佣 “行夫” 突破时空限制。敦煌文书中 “馔食送至宅中,钱一贯” 的记载,证实了外卖已形成固定交易模式。
宋代外卖:卷出服务新高度
北宋汴京将外卖卷向顶峰。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虹桥附近有位手持食盒的小二,正是外卖配送员的写照。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,州桥夜市的 “姜芽鸭”“旋煎羊白肠” 等几十种美食,均可 “索唤即至”,即便深夜也能 “提篮趁虚”。
宋代外卖的内卷体现在三个方面。一是品类全覆盖,从宫廷菜到街头小吃皆可配送。宋孝宗曾为病中皇后点外卖,“市食以进” 的记录见于《武林旧事》。二是配送工具专业化,当时已有保温食盒 “温盘”,用夹层热水保持温度;分层食盒 “食匮” 可同时装载不同菜品,避免串味。三是服务精细化,《都城纪胜》提到,店家会根据订单距离调整烹饪时间,确保送达时食物口感最佳;遇到雨雪天,配送员会穿 “钉鞋” 防滑,还备有 “油布伞” 保护食盒。
从业者与配送网络:古代的 “外卖生态”
唐宋外卖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。唐代有专门的 “送餐仆”,宋代则出现 “饿鬼” 这一职业称呼 —— 因他们总在饭点穿梭于街巷而得名。《梦粱录》记载,临安城的大型酒肆会雇佣上百名 “行菜”,既当服务员又做配送员,能同时记忆数十桌订单。
配送网络更是令人惊叹。北宋汴京的 “外卖半径” 可达十公里,郊区农户能吃到市中心的 “姜撞奶”;南宋临安甚至有跨江配送服务,《咸淳临安志》提到,钱塘门外的渔民可通过渡船预订城里的 “蟹酿橙”。商家还会根据距离收取 “脚力钱”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 “远送则加钱百文”,与现代外卖的配送费如出一辙。
外卖里的社会图景
唐宋外卖的繁荣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变革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后,“通晓不绝” 的夜市为外卖提供了土壤;印刷术的普及让商家能印制 “菜单”,《岁时广记》中就有 “分茶酒店印卖食单” 的记载。更重要的是,市民阶层的兴起催生了 “宅食” 需求,文人雅士常 “呼外卖以佐宴”,苏轼在《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》中写道 “忽忆故人秋水上,送茶兼遣唤渔船”,可见外卖已成为社交方式。
从唐代的简单送餐到宋代的精细化服务,古代外卖行业的内卷,实则是中华文明烟火气的生动注脚。当我们拆开外卖包装时,或许能从中嗅到千年前的市井味道 —— 那是属于唐宋的,热气腾腾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