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也懂 “食疗”?《黄帝内经》里的饮食智慧与养生哲学​-医鉴网

医鉴网

历史文化
  • 资讯
栏目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饮食 > 饮食文化 > 历史文化 >> 正文

古人也懂 “食疗”?《黄帝内经》里的饮食智慧与养生哲学​
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7-30 15:43:56 来源:医鉴网

当现代人为 “朋克养生” 纠结于奶茶加党参还是可乐配枸杞时,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早已构建起完整的饮食养生体系。这部中医奠基之作提出的 “药食同源” 理念,不仅揭示了食物与健康的深层关联,更塑造了中国人 “治未病” 的生活智慧,让每一餐饭都成为滋养生命的修行。​
阴阳平衡的饮食法则​
《黄帝内经》以阴阳学说为纲,将饮食分为 “阴”“阳” 两大类。《素问・至真要大论》明确指出:“五味阴阳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。” 这种分类并非简单的口感区分,而是基于食物对人体能量的影响 —— 辛辣、甘甜的食物能促进气血流通,属阳;酸涩、苦寒的食物能收敛滋养,属阴。​
这种平衡哲学体现在日常饮食中。春季肝气旺盛,宜食辛甘发散的韭菜、葱芽以助升发,如《素问・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言 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食辛以散之”;夏季心火当令,则需吃苦瓜、莲子等苦寒食物以清热,正如民间 “夏吃苦,胜似补” 的谚语。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《为吏之道》中,记载官吏饮食需 “春饮凉,夏饮寒,秋饮温,冬饮热”,正是对《黄帝内经》四季饮食原则的实践。​
五味对应五脏的系统观​
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 “五味入五脏” 理论,构建了食物与脏腑的对应关系。《素问・金匮真言论》记载:“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其味酸,其类草木;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其味苦,其类火;中央黄色,入通于脾,其味甘,其类土;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其味辛,其类金;北方黑色,入通于肾,其味咸,其类水。” 这种对应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,而是强调五味调和才能滋养全身。​
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,记载了利用五味治病的具体案例:治疗 “痈” 症用 “苦酒(醋)渍芍药”,取酸味入肝、苦能清热解毒之效;调理 “虚劳” 则用 “甘草、大枣、蜂蜜” 等甘味食材,因 “甘入脾” 可补气血。这种食疗思想在汉代已深入人心,《史记・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淳于意用 “火齐粥” 治疗齐王的 “风蹶胸满” 症,正是运用 “甘味入脾” 的原理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黄帝内经》特别强调 “五味不可过”,《素问・生气通天论》警告 “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”,这种适度原则与现代营养学的 “膳食平衡” 不谋而合。​
“治未病” 的饮食实践​
《黄帝内经》最核心的养生思想是 “治未病”,而饮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。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提出 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”,将饮食规律提升到生命长度的高度。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,形成了 “食有时”“食有节”“食有洁” 等饮食规范。​
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思想,提出 “食欲数而少,不欲顿而多” 的进食原则,这与《黄帝内经》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 的告诫一脉相承。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收录的 “食疗方” 达 280 余首,其中 “莲子粥” 养心安神、“芝麻粥” 补肾益精等配方,至今仍是养生佳品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进一步明确 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记载了 300 多种食物的药用价值,如 “粳米,利小便,止烦渴,养肠胃” 的描述,正是对《黄帝内经》食疗思想的现代诠释。​
从汉代的药膳方到今日的养生粥,《黄帝内经》的饮食智慧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。当我们夏日喝绿豆汤解暑、冬季用羊肉汤御寒时,其实都在践行着两千年前的养生哲学。这种将日常饮食与生命健康紧密相连的智慧,或许正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遗产 —— 它让我们明白,最好的养生不在药房,而在厨房;最高明的医术,是把每一餐都变成滋养生命的良药。​
 

本文来源:医鉴网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