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褥感染:产后发热、腹痛可能是预警,做好这些能降低患病风险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01 15:08:05 来源:医鉴网
产后的月子期,本是新妈妈身体恢复的关键阶段,但有一种潜藏的风险却可能悄然袭来 —— 产褥感染。它是产妇在分娩及产褥期,生殖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,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,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而产后发热、腹痛等看似普通的不适,往往是产褥感染发出的预警信号,需要引起高度警惕。
产褥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。分娩过程中,子宫颈、阴道、会阴等部位可能出现裂伤,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通道;剖宫产手术的伤口也可能成为感染的源头。此外,产妇身体虚弱、营养不良、贫血,或产后卫生护理不当,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。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、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,这些细菌可通过生殖道创面进入血液,引发感染。
产后发热是产褥感染最常见的信号之一。如果产后 24 小时内体温超过 38℃,或产后 10 天内体温多次达到 38℃以上,且排除了感冒、乳腺炎等其他原因,就需警惕产褥感染的可能。同时,腹痛也是典型症状,感染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,引起下腹部持续性疼痛,按压时疼痛加剧,有时还会伴随恶露异常 —— 恶露量增多、颜色变深、有臭味,这是因为感染导致子宫复旧不良,坏死组织和病原体混合在恶露中排出。
若感染扩散,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。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后,可能导致脓毒血症、败血症,出现高热、寒战、心率加快等全身中毒症状,严重时会危及生命。此外,感染还可能引起盆腔脓肿、血栓性静脉炎等,不仅延长产后恢复时间,还可能留下长期的健康隐患。
对于新妈妈来说,产褥感染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,还可能影响母乳喂养和情绪状态,甚至引发产后抑郁。因此,做好预防工作,降低患病风险至关重要。
首先,分娩前要做好准备。孕妇应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,如贫血、糖尿病等,增强身体抵抗力;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澡、勤换内衣,减少生殖道病原体的滋生;分娩前避免性生活,防止感染。
其次,分娩过程中要配合医生操作,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和宫腔操作,降低生殖道损伤的概率。对于有会阴裂伤或进行会阴侧切的产妇,医生会严格进行伤口消毒和缝合,产妇要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,保持清洁干燥,避免伤口感染。
产后的护理是预防产褥感染的关键。新妈妈要注意个人卫生,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,勤换卫生垫,选择透气、棉质的卫生用品,避免恶露长时间浸泡伤口。剖宫产的产妇要保持腹部伤口敷料清洁,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、渗液等情况,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。
饮食方面,产妇要保证营养均衡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的食物,如瘦肉、鱼类、鸡蛋、新鲜蔬菜和水果,促进身体恢复和伤口愈合,增强免疫力。同时,要适当多喝水,促进新陈代谢,帮助排出体内毒素。
产后要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。但也不必长时间卧床,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适当下床活动,有助于恶露排出和子宫复旧,减少感染的机会。
此外,密切观察身体变化也很重要。产后要留意体温、恶露和腹部的情况,一旦出现发热、腹痛、恶露异常等症状,要及时就医。医生会通过血常规、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部位,然后使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,必要时进行清创引流等处理。
产褥感染虽然凶险,但只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干预,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新妈妈和家属要重视产后护理,了解感染的预警信号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,让产后恢复之路更加顺利,为新妈妈的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