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宠物咬伤后,除了消毒还要做什么?医生提醒这 3 点不能忽视
https://yigu120.com"2025-08-20 16:32:54 来源:医鉴网
如今,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,但与之相伴的宠物咬伤风险也日益凸显。被猫、狗等宠物咬伤后,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用肥皂水冲洗伤口,却往往忽略了后续更关键的处理步骤。事实上,宠物咬伤可能引发狂犬病、伤口感染等严重后果,仅靠消毒远远不够。医生强调,被宠物咬伤后,以下 3 点处理要点直接关系到健康安全,绝对不能忽视。
一、伤口处理:不止于 “清洁”,更要 “深度清创”
被宠物咬伤后,及时清洁伤口是必要的,但 “消毒” 不等于 “彻底处理”。宠物的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,包括葡萄球菌、巴氏杆菌等,咬伤时这些细菌会随着牙齿深入皮肤组织,甚至进入血液循环。因此,伤口处理的核心是 “深度清创”,而非简单擦拭。
正确的步骤是: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表面的污物,然后用20% 的肥皂水(或专用伤口冲洗液)持续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。冲洗时要注意水流的冲击力,尽可能将伤口内的唾液、细菌冲出 —— 若伤口较深或有贯通伤,可借助针管抽取肥皂水反复注入伤口内部冲洗。冲洗完毕后,用无菌纱布轻轻按压伤口,排出部分渗出液,但不要用力挤压,以免将细菌推入更深层组织。
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口,处理方式需区别对待:浅表划伤可在清创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,并用无菌纱布覆盖;而穿刺伤、撕裂伤等较深的伤口,即使出血停止也需就医,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伤口扩创,清除坏死组织并放置引流条,避免形成密闭环境导致厌氧菌感染(如破伤风杆菌)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被宠物咬伤后不建议自行包扎过紧,尤其是四肢部位,过紧的包扎会导致局部缺氧,反而有利于细菌繁殖。
二、疫苗接种:狂犬病疫苗 “越早越好”,免疫球蛋白 “按需注射”
狂犬病是宠物咬伤最令人恐惧的后果,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 100%,而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。许多人认为 “自家宠物接种过疫苗就安全了”,但这种想法存在严重误区 —— 动物接种疫苗后,仍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,尤其是流浪动物或免疫史不明的宠物,风险更高。
被咬伤后,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原则是 “24 小时内接种最佳,72 小时内必须接种”,超过 72 小时也需尽快补种,只要未发病,疫苗仍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。疫苗接种通常采用 “5 针法”(第 0、3、7、14、28 天各注射 1 剂)或 “2-1-1 法”(第 0 天注射 2 剂,第 7、21 天各注射 1 剂),具体需遵医嘱。即使是被看似健康的宠物咬伤,也不能省略这一步骤,因为狂犬病病毒潜伏期可长达数年,一旦发病无法救治。
对于严重咬伤(如伤口深度超过皮肤真皮层、多处咬伤、咬伤部位靠近头部或颈部),除了狂犬病疫苗,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(如抗狂犬病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)。这类制剂能快速中和伤口局部的病毒,为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争取时间。注射时需注意:免疫制剂的剂量要根据伤者体重计算,且应在伤口清创后尽早使用,最好不超过咬伤后 24 小时。
三、观察与追责:关注宠物状态,留存证据防纠纷
被宠物咬伤后,除了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,还需对伤人宠物的状态进行观察,并留存相关证据,以防后续出现健康问题或纠纷。
首先,要记录伤人宠物的基本信息,包括品种、体型、毛色、是否有主人、是否佩戴标识等。如果是流浪动物,需观察其是否有异常表现(如狂躁不安、流涎、怕光怕水等),这些可能是狂犬病的典型症状,需及时告知医生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。如果是有主人的宠物,应要求主人提供宠物的免疫证明(尤其是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),并留下主人的联系方式,便于后续追踪宠物的健康状况 —— 若宠物在咬伤后 10 天内发病死亡,伤者需立即就医,可能需要加强免疫或采取其他措施。
其次,要密切关注自身伤口的恢复情况。被宠物咬伤后,伤口感染的风险较高,通常在咬伤后 24-72 小时内可能出现红肿、疼痛加剧、流脓等症状,若同时伴有发热、乏力等全身表现,需立即就医,医生可能会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,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。此外,咬伤后还需确认自身是否接种过破伤风疫苗,若近 5 年内未接种,需及时补种,尤其是伤口较深、污染严重时,破伤风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最后,若咬伤情况严重(如造成功能障碍、容貌损伤等),需留存好医疗记录、疫苗接种凭证、与宠物主人的沟通记录等,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,要求合理的医疗赔偿。
宠物咬伤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消毒只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。从深度清创到疫苗接种,再到后续的观察与追责,每一步都关乎健康与安全。面对宠物咬伤,我们既要保持冷静,科学处理,也要提高警惕,避免因侥幸心理留下隐患。只有全面做好这些关键步骤,才能在享受宠物陪伴的同时,为自身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。